[发明专利]RFID进出识别系统及其进出识别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310409876.7 | 申请日: | 2013-09-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3577781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2-12 |
发明(设计)人: | 钟柳波;郑旭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利尔达物联网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K7/00 | 分类号: | G06K7/00 |
代理公司: | 杭州杭诚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109 | 代理人: | 王江成 |
地址: | 310000 浙江省杭州市***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rfid 进出 识别 系统 及其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进出状态识别系统,尤其涉及一种RFID进出识别系统及其进出识别方法。
背景技术
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即射频识别,又称电子标签、 无线射频识别,是一种通信技术,可通过无线电信号识别特定目标并读写相关数据,而无需识别系统与特定目标之间建立机械或光学接触。通过RFID技术可识别高速运动物体并可同时识别多个电子标签,操作快捷方便。RFID系统一般包括电子标签、阅读器和天线。电子标签由耦合元件及芯片组成,每个标签具有唯一的电子编码,附着在物体上以标识目标对象;阅读器读取(有时还可以写入)电子标签的信息,分为手持式或固定式;天线,用于在电子标签和阅读器间传递射频信号。
中国专利文献102568066A公开了一种“应用于进出状态识别的射频识别系统”,其包括至少两台RFID读卡器、和至少两台RFID读卡器相连的处理单元及和处理单元相连的存储单元,至少两台RFID读卡器设置于进口和出口处,并且以彼此间隔一预定距离的方式沿进口或出口的行径路线设置。处理单元根据至少两台RFID读卡器的对同一RFID标签的读取状态以及存储单元中存储的历史记录来判断该RFID标签的携带者的进出状态。该系统中,RFID读卡器通过485接口和处理单元相连,因此多台RFID读卡器需布设多条485线,布设麻烦,布线复杂;处理单元和存储单元由一台PC机实现,需使用多台RFID读卡器,设备多,成本高,且不利于维护。多台RFID读卡器利用读取标签时间差的方式识别标签携带者的进出,这种识别方式在进出通道距离受限的情况下是不适用的;而且在异常逻辑的情况下,根据标签携带者(如学生)是否有不良记录来判断,误判可能性较大,也不适用于物料跟踪等场合。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主要解决原有射频识别系统设备多、成本高、布线复杂且麻烦,而且使用场合存在限制,识别可靠性不高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RFID进出识别系统及其进出识别方法,其对RFID标签的进出识别准确可靠,安装距离和使用场合不受限制,而且所用设备少,成本低,又有效减少布线,便于安装。
本发明的上述技术问题主要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得以解决的:本发明的RFID进出识别系统,包括RFID标签、定向天线和RFID进出识读器,RFID标签位于需要进行进出识别的人或物上,定向天线的数量为两个或两个的倍数,定向天线安装在进出通道上,其中一半定向天线安装在进出通道内侧,另一半定向天线安装在进出通道外侧,所述的定向天线倾斜于进出通道设置,位于进出通道内侧的定向天线和位于进出通道外侧的定向天线以进出通道上门的安装位置为对称轴互相对称,所述的定向天线分别通过馈线和所述的RFID进出识读器相连。定向天线具有方向性,即对空间不同方向具有不同的辐射或接收能力,根据此特性易知,定向天线方向不同,接收到同一位置RFID标签发来的电磁波信号强度(即RSSI值)也不同。本技术方案中,定向天线有多个,RFID进出识读器只需要一个。采用具有多个定向天线的RFID进出识读器安装于进出通道,定向天线分别朝向不同的方向,定向天线还可以根据需要设置成30度角、60度角或45度角倾斜。RFID进出识读器可从各个定向天线读到位于识读区内的RFID标签的信息与RSSI值。对于识读区内同一张RFID标签,根据多个定向天线读到的RSSI值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可判断出RFID标签是从门外还是门内进入识读区、是从门外还是门内离开识读区,根据进入和离开识读区的信息可判断出RFID标签的进门和出门情况,从而实现对携带有RFID标签的人或物的进出识别。此外,RFID进出识读器每秒可识读上百张RFID标签,在识读区内可多次读取到RFID标签的信息,识读效率足够满足一般场合的进出识别需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利尔达物联网技术有限公司,未经浙江利尔达物联网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409876.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