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导纱钩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10409401.8 | 申请日: | 2013-09-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3469392A | 公开(公告)日: | 2013-12-25 |
发明(设计)人: | 刘新金;苏旭中;徐伯俊;谢春萍;刘文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南大学 |
主分类号: | D01H13/04 | 分类号: | D01H13/04 |
代理公司: | 南京经纬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2200 | 代理人: | 邵骅 |
地址: | 214122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导纱钩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到环锭纺纱新技术领域,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导纱钩装置。
背景技术
环锭纺技术是目前国内外应用最广泛的一种纺纱技术,但是该项技术由于加捻三角区的存在而增加了毛羽的产生量,同时加捻三角区中因边纤维与中心纤维的长度、伸长率及应力差异,加捻成纱过程中使纤维沿径向内外转移,反复包卷。一方面边纤维的头尾端不易被包卷入纱条而形成毛羽;同时边纤维与中心纤维受张力不同,在拉伸时不同时断裂,因而不能充分利用每根单纤维的强力而降低单纱强度。因此,对于环锭纺纱技术的改进尤其是大幅减少成纱毛羽、降低纱线残余扭矩一直是纺纱研究比较热门的课题。
导纱钩是环锭纺细纱机纺纱过程中的一个转折点,对纱条捻度的传递、控制纺纱气圈的稳定性、减少细纱毛羽和断头都至关重要。前罗拉到导纱钩之间的纱段称纺纱段, 它所具有的强力称纺纱强力, 纺纱强力很大程度作用在导纱钩上。因此,实际纺纱过程中要求导纱钩应具有耐磨,光滑,纱线与导纱钩之间的摩擦系数尽可能小,以减小纱线的捻陷作用。目前,常用的导纱钩有螺旋形、带有阻挡壁的螺旋形结构等。这些形状的导纱钩要求工作人员在接头过程中首先要将纱线牵引进导纱钩的外弧线,再将纱线按弧线旋进导纱钩中心。这样的接头方式对于工作人员的技术要求高、接头难度较大,且通常在将纱线旋进导纱钩时纱线容易断头。每台机器中有上千锭,由于接头复杂造成接头时间大为延长,降低了生产效率。
针对此,本发明将一种具有双层结构且具有开口的导纱钩引入到环锭纺中,该装置可实现纺纱过程中的接头简化,解决现有导纱钩接头困难,接头过程中易断头及因气圈导致纱线纺纱段松散等问题,提高纱线综合质量。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是给出一种具有双层结构且具有开口的导纱钩,以解决现有导纱钩接头困难、接头过程中易断头及因气圈导致纱线纺纱段松散等问题,提高纱线综合质量。
本发明为实现上述目的,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导纱钩装置,其特征在于:其包括上导纱钩、下导纱钩、连接杆和固定装置;所述上导纱钩、下导纱钩为长方体结构,一侧具有圆弧形开口;所述上导纱钩、下导纱钩通过所述连接杆上下分层固定,并活动设置在所述固定装置上。
其进一步特征在于:所述上导纱钩、下导纱钩在通过距离调整装置与连接杆连接。
所述连接杆向上单向活动连接在所述固定装置上。
优选的:所述上导纱钩为铁质长方体空心结构,长度在20-30mm之间,宽度在10-20mm之间,厚度在5-8mm之间,所述上导纱钩的四个拐角为45°圆弧形结构,面向纱线一端含有开口,所述开口棱角为45°圆弧形结构,所述开口宽度沿着上导纱钩长度方向逐渐减小,其中外口宽度在4-5mm之间,内口宽度在1-2mm之间;在所述开口沿着上导纱钩长度方向上8-10mm处开有圆心角度在340-350°之间的圆弧结构,所述圆弧结构的直径在6-8mm之间,所述圆弧结构内壁为陶瓷材质;所述上导纱钩背向纱线的一端带有圆形开孔,且在上部靠近背向纱线的一端开有螺孔;
所述下导纱钩为长方体铁质空心结构,长度在20-30mm之间,宽度在10-20mm之间,厚度在5-8mm之间,面向纱线的一端含有开口,所述开口棱角为圆弧形结构,在所述开口沿着上导纱钩长度方向上8-10mm处开有圆心角度在300-320°之间的圆弧结构,所述圆弧结构的直径在5-7mm之间,所述圆弧结构内壁为陶瓷材质,所述开口宽度沿着上导纱钩长度方向逐渐减小,其中外口宽度在4-5mm之间,内口宽度在1-2mm之间,所述开口的外口中心轴和内口中心轴之间错开3-4mm的距离,所述外口右边缘与内口右边缘采用弧形结构连接,所述弧形连接结构的圆心角在130-135°之间,所述外口左边缘与内口左边缘采用弧形与直线形相结合的方式连接,所述弧形的圆心角在130-135°之间,所述直线的长度在6-8mm之间,所述下导纱钩背向纱线的一端带有圆形开孔,且在上部靠近背向纱线的一端开有螺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南大学,未经江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409401.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