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居家远程自控系统无效
申请号: | 201310409277.5 | 申请日: | 2013-09-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3472793A | 公开(公告)日: | 2013-12-25 |
发明(设计)人: | 朱桂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省常州技师学院 |
主分类号: | G05B19/418 | 分类号: | G05B19/41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3022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居家 远程 自控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家庭安全检测控制系统,特别是一种远程能够自动检测和控制家庭安全的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的提高,照顾家庭的时间越来越少,人们在外出期间无法及时了解家中的安全情况。但是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可以让远程监控和控制成为一种可能。人们可以在繁忙工作的同时,在远程就了解自己家中的安全状况,及时作出分析和判断,然后通过控制系统实现对家中安全设施的远程控制。家庭内的安全状况一般包括防火、防盗、门窗的开关和电灯的开关等方面。
发明内容
本发明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远程控制家庭安全的自动检测控制系统。
为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本发明的居家远程自控系统包括远程客户端以及与远程客户端进行远程数据交换的家庭集成控制端,所述家庭集成控制端与包括多个输入输出端的控制器相连接,所述控制器连接有防盗模块、防火报警模块、门窗开闭模块和电灯开关模块;
所述防盗模块包括光电开关,所述光电开关与控制器输入端相连接,还包括与家庭集成控制端连接的监控摄像头和与控制器连接的第一蜂鸣器,所述第一蜂鸣器通过开关三极管与控制器输出端连接;
所述防火报警模块包括火焰感应器,所述火焰感应器分别与控制器输入端口和第二蜂鸣器相连接;
所述门窗开闭模块包括用来检测门窗是否关到位的微触开关和用来驱动控制门窗开闭的直流电机;所述微触开关与控制器输入端连接,所述控制器的输出端通过直流电机驱动模块与直流电机电连接;
所述电灯开关模块包括控制电灯开关的继电器,所述继电器与控制器输出端相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远程客户端包括WEB服务器,所述WEB服务器连接有XML数据库,所述XML数据库与家庭集成控制端进行远程数据交换。
进一步的,所述远程客户端与家庭集成控制端之间的数据交换采用数据库软件。
进一步的,所述开关三极管与控制器输出端之间连接有短路帽。
进一步的,所述防盗模块采用的光电开关为漫反射光电开关。
进一步的,所述控制器上还连接有拓展模块。
更进一步的,所述拓展模块为温湿度控制模块。
进一步的,所述控制器的输入端连接有手动控制门窗和电灯的按钮。
进一步的,所述门窗开闭模块中直流电机驱动模块与直流电机之间连接有指示电机正反转的发光二极管。
采用上述结构后,本发明的居家远程自控系统的防盗模块、防火报警模块、门窗开闭模块和电灯开关模块实时监测家庭的安全状况,控制器将这些信息通过家庭集成控制终端传输给远程客户端,远程客户端可以远程了解家庭内的安全状况;远程客户端可以对家庭集成控制终端发送指令,家庭集成控制终端接收指令后通过控制器控制相应模块实施相应的动作。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为本发明居家远程自控系统的结构框图。
图2为本发明居家远程自控系统控制器的电路原理图。
图3为本发明居家远程自控系统蜂鸣器的电路原理图。
图4为本发明居家远程自控系统门窗开闭模块微触开关的电路原理图。
图5为本发明居家远程自控系统电灯开关模块的电路原理图。
图6为本发明居家远程自控系统防盗模块的电路原理图。
图7为本发明居家远程自控系统门窗开闭模块电机驱动的电路原理图。
图8为本发明居家远程自控系统手动控制门和开关按钮的电路原理图。
图9为本发明居家远程自控系统防火报警模块的电路原理图。
图中:1为远程客户端,2为家庭集成控制端,3为控制器,4为防盗模块,5为防火报警模块,6为门窗开闭模块,7为电灯开关模块,8为拓展模块
11为单片机,12为第一插槽,13为第二插槽,14为第一排阻,15为第二排阻,16为第一蜂鸣器,17为第一微触开关,18为第二微触开关,19为继电器,20为漫反射光电开关,21为直流电机驱动模块,22为灯手动控制按钮,23为门手动控制按钮,24为火焰感应器,25为第二蜂鸣器,26为直流电机,27为第三插槽,28为窗手动控制按钮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省常州技师学院,未经江苏省常州技师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409277.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