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二(2-羟基异丙基)苯的精制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310408784.7 | 申请日: | 2013-09-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4418706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3-18 |
发明(设计)人: | 谭永生;崔敏华;吴成跃;徐裕;丁红卫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 |
主分类号: | C07C33/26 | 分类号: | C07C33/26;C07C29/76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72001 | 代理人: | 韦欣华;权陆军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羟基 丙基 精制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二(2-羟基异丙基)苯(DC)的精制方法,特别是用于间、对位-双(叔丁基过氧异丙基)苯生产的二(2-羟基异丙基)苯的精制方法。
背景技术
二-(2-羟基异丙基)苯(简称DC)是合成双(叔丁基过氧异丙基)苯、苯二酚、芳香二胺的重要中间产物。二-(2-羟基异丙基)苯通常存在两种同分异构体,即1,3-取代(间位)(m-DC)、1,4-取代(对位)(p-DC),间、对位取代的混合物(简称DC)。
间、对位-二-(2-羟基异丙基)苯混合物(简称DC),在有机过氧化物行业,是合成生产间、对位-双-(叔丁基过氧异丙基)苯(简称BIPB)的重要中间产物。
BIPB是过氧化二异丙苯(DCP)的升级产品,俗称“无味DCP”, BIPB无论在交联过程还是制成品中都没有DCP交联的臭味。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和生活质量的提高,用户对BIPB的需求量将会越来越多。
目前工业装置生产BIPB是以DC与叔丁基过氧化氢(TBHP),在酸性催化剂高氯酸作用下发生脱水缩合反应生成的。通过实验发现,BIPB在缩合反应时,原料DC纯度直接影响产品质量。当DC中含微量的异丙基二甲基苄醇(MC)时,MC可与TBHP发生反应,生成副产物异丙基异丙苯叔丁基过氧化物,这种单过氧化物在过氧化物交联时产生异丙基取代苯乙酮副产物,具有和苯乙酮一样的刺激臭味,不但影响工作环境,而且对人体健康不利;同时,BIPB交联的制品也会存在难闻气味,影响制品的应用领域。所以,必须对合成的DC进行精制,使其含量达到98%以上的高纯度精DC。
工业生产装置中DC是通过以下步骤得到:
1.以间、对位混合二异丙苯(DIPB)为原料,通过空气氧化得到含二异丙基苯氢过氧化物的混合物,俗称氧化液。氧化液中含有二异丙基苯单氢过氧化物(MHP)、二异丙基苯二氢过氧化物(DHP)、羟基氢过氧化物(HHP)、异丙基二甲基苄醇(MC)和未反应的二异丙苯(DIPB)。
氧化反应:
(1)p-DIPB和m-DIPB主反应:
(2)p-MHP和m-MHP副反应:
2.氧化液经硫化钠水溶液还原,得到含DC的还原液
将浓度20%-50%MHP(氧化液中所有的氢过氧化物(包括MHP、DHP和HHP等)用MHP含量来计量)的氧化液用硫化钠水溶液进行还原。在搅拌条件下,先把过量固体硫化钠溶于水中,配成硫化钠溶液,然后在一定温度下,将化学计量的氧化液细流加入硫化钠溶液中。氧化液加完后,在80℃-98℃保温搅拌4-5小时,当MHP含量小于1.5%时停止反应。反应混合物静置分层,分去硫化物水相。然后用60-75℃的热水洗涤还原液两到三次,直至还原液为中性。
还原液含有未反应的二异丙基苯(DIPB)、异丙基二甲基苄醇(MC)、二-(2-羟基异丙基)苯(DC)及微量苯乙酮类副产物。
还原反应:
3. 还原液经结晶得到粗DC。
还原液冷却后,所生成的DC呈固体析出,经固液分离得到粗DC。由于粗DC中含有二异丙苯和MC,不能直接用于BIPB的合成,必须对其进行精制提纯。
现有技术中粗DC的精制方法主要有两种:高真空减压蒸馏法,即直接对还原液进行高真空减压蒸馏得到高纯度精DC制备方法;和
英国专利GB1479127中公开了用真空分级蒸馏方法来提纯DC,在20-70mmHg压力及135℃-165℃釜温下,先蒸馏出二异丙苯,然后在15-70mmHg压力及140℃-180℃釜温下,蒸馏出MC,最后在10-50mmHg压力,及165 ℃-190℃釜温下,蒸馏出DC。但由于对精馏塔和高真空减压系统要求非常高,而难以实现工业化装置生产。此外,因为DC熔点为129℃-132℃,由塔釜流出的精DC在120℃以下就会凝固成固体而不流动,增加了DC管道输送与储存的难度。
然而,按上述条件即使可以较容易的蒸馏出还原液中的二异丙苯,但要把MC、DC蒸馏出来,就必须降低真空度或提高蒸馏温度。特别是蒸馏温度达到180℃高温时,MC和DC都会发生严重脱水反应,这种叔苄醇的高温脱水性质甚至被用来制备不饱和化合物。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未经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408784.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从醛合成酰胺的方法
- 下一篇:一种钢筋无机防腐涂料的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