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促进鱼体内降解藻毒素的制剂有效
申请号: | 201310407945.0 | 申请日: | 2013-09-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3431245A | 公开(公告)日: | 2013-12-11 |
发明(设计)人: | 许国焕;张丽;熊达;梁建庆;郭莹姿;谭文俊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广东碧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23K1/18 | 分类号: | A23K1/18;A23K1/16 |
代理公司: | 广州科粤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001 | 代理人: | 刘明星 |
地址: | 510070 ***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促进 体内 降解 毒素 制剂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水产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促进鱼体内降解藻毒素的制剂。
背景技术:
蓝藻毒素是水体中蓝藻水华产生的一类次生物质,对人和动物会产生毒害作用,尤其对生活在水中的鱼类。科学研究表明,长期低剂量的藻毒素摄入会导致肝癌变、促进肿瘤发生(Zhao et al.,2009;Zhou et al.,2002)。蓝藻毒素作用的致毒靶器官为肝脏,主要致毒机理是通过与肝细胞中的蛋白磷酸酶1和2A结合,造成细胞一系列生理变化,最后导致肝细胞坏死(Dawson,1998),引起鱼类大规模死亡,同时它可长期富集和存在鱼体体内(Vasconcelos,1999),并通过食物链对人类健康造成威胁。目前,有关促进鱼体内降解藻毒素含量的制剂未见报道。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促进鱼体内降解藻毒素的制剂,该促进鱼体内降解藻毒素的制剂能激活鱼类去毒基因表达,调控去毒基因侧翼调控区的EPRE等反应应答元件,从而从分子水平调节去毒基因的转录水平,增强鱼类去毒能力,提高鱼体成活率,增加水产养殖的综合效益,同时减少藻毒素在鱼体内富集对人类健康造成的威胁。
本发明的促进鱼体内降解藻毒素的制剂,其特征在于,按质量分数100%计,包括维生素A:0.15~0.45%、维生素B1:0.1-0.3%、维生素B2:0.1-0.3%、维生素B6:0.1-0.35%、α-硫辛酸0.05-0.3%和茴三硫0.02-0.1%,其余为载体。
所述的载体可以为麦麸、玉米芯粉,优选为脱脂米糠,这是由于1)脱脂米糠是一种有机载体,它的容重与维生素和激活调控剂的容重接近,能保证活性成分在混合过程中分布均匀,降低输送过程中的分级现象;2)脱脂米糠有粗糙的表面和表面小孔,有利于微量活性成分吸附其表面或进入其小孔内;3)脱脂米糠的成本低,易采购。
本发明的促进鱼体内降解藻毒素的制剂,其制备方法为:备料:按配方成分和比例准备各种配料,选择粒度为60目干燥的载体(脱脂米糠)。配料和混合:将维生素A与适量的脱脂米糠均匀混合;将维生素B1与适量的脱脂米糠均匀混合;将维生素B2与适量的脱脂米糠均匀混合;将维生素B6与适量的脱脂米糠均匀混合;然后将上述各维生素与脱脂米糠的混合物再混合均匀在一起配制成复合维生素预混剂。将α-硫辛酸、茴三硫与适量的脱脂米糠均匀混合得到激活调控剂预混剂。在混合机中,先投入载体(脱脂米糠),然后先加入激活调控剂预混剂,再加入复合维生素预混剂,保证混合均匀,完全投料后再混合搅拌8-10分钟,使其搅拌均匀,由此得到促进鱼体内降解藻毒素的制剂。
本发明相比于现有技术,具有以下优点:
1、本发明的促进鱼体内降解藻毒素的制剂是在蓝藻水华爆发中鱼体受藻毒素危害基础上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而形成的,具有广泛的实验基础和科学依据,在实践应用中可有效降解鱼体内藻毒素,保护鱼体肝脏,提高鱼体成活率,增加水产养殖的综合效益。
2、本发明的促进鱼体内降解藻毒素的制剂,其配方组成简单,原料易于采购、加工。
3、本发明的促进鱼体内降解藻毒素原料成本低,无残留,对环境友好。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实施例是对本发明的进一步说明,而不是对本发明的限制。
实施例1:
本实施例的促进鱼体内降解藻毒素的制剂,其组成按其重量每1000g计含有如下成分:
维生素A:1.5克、维生素B1:1.0克、维生素B2:1.0克、维生素B6:1.0克、激活调控剂:α-硫辛酸0.5克和茴三硫0.2克,其余为脱脂米糠。
促进鱼体内降解藻毒素的制剂的制备方法,它包括下述步骤:
备料:按上述配方成分和比例准备各种配料,选择粒度为60目干燥的脱脂米糠。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广东碧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广东碧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40794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