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利用碱溶液的煤矿井下除尘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310393040.2 | 申请日: | 2013-09-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3470296A | 公开(公告)日: | 2013-12-25 |
发明(设计)人: | 郭红玉;罗源;夏大平;马俊强;张双斌;刘晓;陈山来 | 申请(专利权)人: | 河南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E21F5/06 | 分类号: | E21F5/06;E21F5/02 |
代理公司: | 郑州联科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41104 | 代理人: | 朱俊峰;时立新 |
地址: | 454003 河南***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利用 溶液 煤矿 井下 除尘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煤矿安全环保生产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利用碱溶液的煤矿井下除尘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家对煤炭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加之矿井开采强度的不断加大。机械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煤矿井下的采煤、掘进、运输等各项生产过程中粉尘产生量也急剧增大。煤粉尘对人的眼睛、耳、皮肤、消化系统、呼吸系统都会产生很大程度的伤害,特别是对人的呼吸系统,如果工人长期工作在粉尘含量超标的环境中,极易得尘肺病,在我国尘肺病仍是最严重的职业病,且发病周期在缩短;煤尘具有自燃性和爆炸性,煤尘爆炸危险普遍存在,危害严重。煤炭开采和生产的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煤尘,不仅威胁着煤矿的安全生产,而且对煤矿工人的健康造成直接影响,因此煤矿除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近年来对化学除尘的方法研究越来越多,但是利用碱溶液除尘的的研究尚未出现。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降低煤矿井下粉尘、保护一线工人身心健康的利用碱溶液的煤矿井下除尘方法。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利用碱溶液的煤矿井下除尘方法,其特征在于:依次包括以下步骤:
(1)、根据喷洒和注入煤层的情况选定合适的碱性药品;
(2)、根据煤阶和实验室试验选定相应的碱溶液的配比浓度;
(3)、选择中低阶煤,在煤层中钻孔,将钻孔的孔口封堵,配置相应的碱溶液,把配置的碱溶液泵注到钻孔中;
(4)、浸泡一段时间,使煤与碱溶液充分反应,反复浸泡多次,确认钻孔控制区域的煤与碱溶液完全反应;
(5)、配置合适的喷洒作业用的碱溶液,在采煤作业面进行喷洒碱溶液除尘。
所述步骤(1)中对于注入煤层作业选用增强化学反应的NaOH强碱性药品;对于喷洒作业选用对人身无伤害的NaHCO3弱碱性药品。
所述步骤(2)中根据煤阶配置合适配比浓度的碱溶液,注入煤层的碱溶液的中的[OH-]浓度>1 mol/L,并根据煤阶的提高而相应提高[OH-]浓度;喷洒作业所用的碱溶液中的[OH-]浓度为1 mol/L~0.05 mol/L,并随煤阶的提高而相应提高,但最大不超过1 mol/L。
所述的步骤(4)中浸泡时间大于6 h,根据煤阶提高延长浸泡时间,并且反复浸泡多次,确保煤与碱溶液充分反应。
所述的步骤(5)中喷洒所用的碱溶液配置后存放时间不超过12h。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配置的强碱溶液注入到煤层时,由于中低阶煤中含有大量芳香族化合物(如腐殖酸等),两者容易发生化学反应。有机物与[OH-]迅速反应,克服了煤对水的吸收能力小的问题,使煤快速呈现出颗粒或是煤泥的状态,会使煤的产尘能力大大降低;同时煤中有机物与碱反应,改变了煤中有机物的分子结构,使得产生的少量煤尘与水的接触角迅速减小,而产生的煤尘又与喷出的弱碱溶液反应,弱碱可以继续与煤尘中的有机物反应,并且可以迅速的吸附煤尘,同时弱碱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本发明经过在煤矿井下的初步试验,并经测尘器的测试,除尘效果极好。
本发明利用了碱与煤中的有机物反应,可以大大降低煤的产尘能力。同时,使反应后的煤尘与水的接触角急剧减小,起到良好的除尘效果,保护了工人的身心健康,并确保煤矿的安全生产,实用性强,值得推广应用。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一种利用碱溶液的煤矿井下除尘方法,依次包括以下步骤:
(1)、根据喷洒和注入煤层的情况选定合适的碱性药品;
(2)、根据煤阶和实验室试验选定相应的碱溶液的配比浓度;
(3)、选择中低阶煤,在煤层中钻孔,将钻孔的孔口封堵,配置相应的碱溶液,把配置的碱溶液泵注到钻孔中;
(4)、浸泡一段时间,使煤与碱溶液充分反应,反复浸泡多次,确认钻孔控制区域的煤与碱溶液完全反应;
(5)、配置合适的喷洒作业用的碱溶液,在采煤作业面进行喷洒碱溶液除尘。即采煤过程中通过钻头向煤层喷水降尘的水溶液换为碱溶液。
步骤(1)中对于注入煤层作业选用增强化学反应的NaOH强碱性药品;对于喷洒作业选用对人身无伤害的NaHCO3弱碱性药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河南理工大学,未经河南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39304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加强式活塞环
- 下一篇:一种长大隧道快速施工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