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好氧微生物和臭氧联合技术的处理餐饮废水的方法有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310388664.5 申请日: 2013-08-30
公开(公告)号: CN103449667A 公开(公告)日: 2013-12-18
发明(设计)人: 洪军;李圣全;祁士华;王焰新 申请(专利权)人: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主分类号: C02F9/14 分类号: C02F9/14
代理公司: 武汉华旭知识产权事务所 42214 代理人: 周宗贵;刘荣
地址: 430074 湖*** 国省代码: 湖北;42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微生物 臭氧 联合 技术 处理 餐饮 废水 方法
【说明书】:

技术领域

发明提供了一种氧化处理餐饮废水,从而降低废水中COD含量的一种方法,属于废水处理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餐饮行业的蓬勃发展,餐饮废水的排量日益增多,已成为城镇污水的一个重要来源,其排量占城市废水排量的3%。但是,餐饮废水COD和BOD5的贡献值却达到了1/3左右。这是因为餐饮废水的有机物含量高,组成十分复杂,主要有食物纤维、淀粉、脂肪、动植物油脂、各类佐料、洗涤剂和蛋白质等。 因此,餐饮废水的未达标排放不仅会增加城市废水处理的负荷,而且,将对城市周边河流产生一定污染;另外,餐饮废水中的食物残渣容易堵塞下水道和城市污水管道,并散发难闻的气味,在长期缺氧条件下,餐饮废水也容易腐蚀排水管道。

餐饮废水是在餐饮过程中所产生的剩余食物和水,以淀粉类、食物纤维类、动物脂肪类等有机物为主要成分,具有有机物含量高、pH变化范围大、含水率高、易腐发酵发臭等特点,已成为城市最受关注的污染源之一。目前,餐饮废水并未经处理而直接排入城市下水管道。据对我国发达地区如广州、上海等地餐饮废水的检测结果显示,餐饮废水中COD指标为1000mg/L左右,远高于国家《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中规定的排放水平,这无疑增加了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处理负荷。另外,餐饮废水的直接排放还影响城市排水管网的过水能力,引起水体富营养化等,严重威胁环境和人类健康。因此,对餐饮废水的治理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

目前,对于餐饮废水的处理主要有生物法(SBR法、磁粉强化活性污泥法、接触氧化法、MBR法)、重力及离心分离法、气浮法、吸附法、电化学法(电凝聚法、微电解-电解法、脉冲电絮凝法),混凝法等方法,但存在药剂用量多,具有二次污染的威胁、污泥量大、难处理或填料容易堵塞,处理效果随废水pH等水质指标波动较大等特点,

例如,范立梅等使用生物膜反应器处理餐饮废水,当水力停留时间大于7.8h时,COD、BOD、TSS的去除率均高于90%,此方法虽然占地面积小、投资少,但污水处理量较小。尹艳华等通过向餐饮废水中投加一定量复合絮凝剂,餐饮废水的COD、浊度去除率分别可达到83.3%和76.9%,但投加量、投加方式及pH值对处理效果影响很大,且容易引入二次污染。潘怀玉等通过电凝聚气浮法处理餐饮废水,在一定条件下,COD去除率为80%,但此方法适合处理COD为1000mg/L左右的中低浓度废水。因此,使用单一生物、物理或化学技术处理餐饮废水的效果往往不佳。

臭氧是一种极强的氧化剂,具有很强的氧化能力,它在酸性条件下的氧化还原电位为2.37V,在碱性条件下的氧化还原电位为1.24V。臭氧能氧化分解水中有机物,对纤维、烯烃类化合物的氧化能力最强,其次是胺类和碳氢双键,再其次是炔烃三键代化合物,碳环杂环化合物,硫化物,磷化物等,臭氧对醇,醛,醚及碳氢化合的单键氧化能力较弱。经臭氧作用的有机物,其可生物降解性增加;臭氧还能于短时间内将细菌消灭,并中和、分解毒气,去除恶臭。

臭氧与水中有机物的反应机理比较复杂。根据Hougne和Bader提出的臭氧在水中的反应理论认为:臭氧与水中有机物进行反应,通过两条途径进行,一是臭氧与有机物直接反应,其反应速度比较缓慢,有选择性,也是去除水中有机物的主反应;二是臭氧与有机物间接反应,即臭氧分解产生羟基自由基(OH·),OH·再与水中的有机物、微生物、CO32-、HCO3-进行反应,该反应速度快,无选择性。臭氧去除水中有机物的效果一般认为是直接反应和间接反应的叠加,其程度取决于不同的反应条件。例如,当溶液呈酸性(尤其是pH<4,或溶液中存在大量碳酸盐等自由基反应链终止剂时,臭氧与水中有机物直接反应生成羧酸等简单有机物或直接氧化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当水中存在大量OH-、H2O2/HO2-、Fe2+、紫外线等自由基激发剂或促进剂时,反应体系中产生大量OH·,OH·会发生链式反应产生更多的活性自由基,即发生臭氧与有机物的间接反应。因此,低pH值或高碱度可强化臭氧直接反应,有利臭氧充分作用,增强其去除有机物的能力和脱色杀菌效果,反之,处理中等pH或低碱度水质情况下,臭氧分子分解迅速,强化了OH·等自由基的氧化作用。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未经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388664.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