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床体或罐体树脂取样器有效
申请号: | 201310384787.1 | 申请日: | 2013-08-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3439148A | 公开(公告)日: | 2013-12-11 |
发明(设计)人: | 金绪良;李永立;王应高;星成霞;翟雅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家电网公司;华北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1/14 | 分类号: | G01N1/14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27 | 代理人: | 汤在彦 |
地址: | 100031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树脂 取样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厂或化工设备领域的取样器,尤其涉及一种对床体或罐体中的树脂进行取样的树脂取样器。
背景技术
凝结水精处理系统的可靠运行对于保障机组热力系统水汽品质具有重要作用,例如在超临界直流机组中对水汽的品质要求很高。高速混床水处理工艺是凝结水精处理常用的水处理工艺方式,在高速混床中主要依靠阴、阳混合树脂的离子交换能力和过滤作用对凝结水进行处理。由于随着混床的运行,混合树脂会逐渐失效,且随着运行的时间增加,阴阳树脂性能也会有不同程度降低,水处理能力降低,因此,需要对其进行分离和再生,而阴阳树脂的再生水平和分离度是影响高速混床凝结水精处理系统运行周期和出力的重要因素,因此要对运行一段时间后的高速混床中的混合树脂进行取样以检测再生度、分离度以及其他性能指标。
国家标准GB/T5475-1985《离子交换树脂取样方法》中规定了一种取样器。然而该取样器仅适用于对制造厂的原始包装容器中的湿树脂进行取样,且仅适用于对树脂层高约500mm的树脂进行取样,而凝结水精处理系统床体或罐体中的树脂层高度有2~4米,因此无法利用上述树脂取样器来取样。
此外,中国实用新型专利ZL201020274584.9公开了一种聚酯树脂取样装置。该装置包括缓冲罐、储料罐、接料口、出料阀和外部手柄,所述接料口和阀门一的下端设有四组纵向延伸的分流管,所述接料口、阀门一、出口、阀门二、旋盖和过滤网均相连,所述缓冲罐和储料罐通过阀门三连接。该取样器结构复杂,而且不能在床体或罐体中进行树脂的取样。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上述问题而完成,本发明提供一种便于对床体或罐体中的树脂进行取样的树脂取样器。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床体或罐体树脂取样器,所述树脂取样器包括串联相接的气缸和树脂吸收器,一活塞能够上下移动地穿设于所述气缸与该树脂吸收器,构成抽吸式取样结构;所述树脂吸收器的上部设有排气口,其底端设有吸排树脂口。
如上所述的床体或罐体树脂取样器,其中,所述活塞较佳包括通过活塞连接杆相连接的上活塞及下活塞,所述上活塞、下活塞分别设置于所述气缸、所述树脂吸收器内,所述下活塞与所述树脂吸收器底端之间的空间构成树脂腔。
如上所述的床体或罐体树脂取样器,其中,所述双头气缸的上端连接有标尺杆,所述标尺杆上标有刻度。
如上所述的床体或罐体树脂取样器,其中,所述标尺杆有多根,且每根标尺杆长度相同,各标尺杆能够串接固定而形成需要的长度。
如上所述的床体或罐体树脂取样器,其中,所述树脂吸收器底部为锥状部。
如上所述的床体或罐体树脂取样器,其中,所述气缸的上端设有第一进气口,其下端设有第二进气口,所述气缸的第一进气口、第二进气口通过压缩空气转换开关和减压阀连接至气源。
如上所述的床体或罐体树脂取样器,其中,所述活塞的上活塞与下活塞间的距离略大于所述树脂吸收器的高度,该树脂吸收器与气缸间为隔绝状态。
如上所述的床体或罐体树脂取样器,其中,所述气缸的下端、树脂吸收器的上端与活塞连接杆间分别放置带胀力的“O”型密封垫圈。
如上所述的床体或罐体树脂取样器,其中,所述气缸和所述树脂吸收器均采用不锈钢材质。
如上所述的床体或罐体树脂取样器,其中,所述第一进气口、第二进气口以及树脂吸收器排气口均与气源管螺纹连接。
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所提供的树脂取样器床体或罐体操作简便,不仅避免污染树脂,而且能够准确地取到床体或罐体内不同位置的树脂样,所取树脂样更具有代表性。由此,掌握树脂的运行状态和性能,对凝结水精处理或其它水处理除盐系统进行深度优化调整,改善电厂机组水汽品质,降低其热力系统的腐蚀。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一具体实施例中的树脂取样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A至图2C为该实施例的树脂取样器在吸树脂时的流程示意图。
图3A至图3C为该实施例的树脂取样器排树脂时的流程示意图。
标号说明
1:减压阀
2:压缩空气转换开关
3:标尺杆
4:气缸
5:树脂吸收器
6:树脂容器
7:排树脂进气口
8:吸树脂进气口
9:树脂吸收器排气口
10:吸排树脂口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家电网公司;华北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未经国家电网公司;华北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38478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薄壁筋深上口窄件新型闭式出坯工艺
- 下一篇:线材自动划线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