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轮胎涂印导电油墨消除汽车静电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10384751.3 | 申请日: | 2013-08-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4417286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3-18 |
发明(设计)人: | 曹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曹伟 |
主分类号: | B60C19/08 | 分类号: | B60C19/0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33010 安徽省蚌埠市禹***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轮胎 导电 油墨 消除 汽车 静电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静电消除装置,具体地说是那通过轮胎涂印导电油墨消除汽车静电的装置。
背景技术:
汽车在行驶过程中,会产生各种相对运动摩擦,只要有各种摩擦存在都会产生静电。如车体与空气摩擦会产生静电,人体与座椅摩擦会产生静电,车体内发动机、空调机、发电机等零部件在相对运动中也会产生静电;车轮与地面高速滚动摩擦也会产生静电,车内各种静电汇集在一起,就会达到几千伏以上的静电电压,在人们不经意间就会时常电击人体,提醒静电与车体共同存在。
更为重要的是,静电在汽车体内是不安份的,它会时常光顾汽车内的电子仪器设备,静电产品的火花和灰尘。会把车内自动化程度很高的电子集成块芯片和精密的、细致薄膜印刷电路击穿,烧毁和短路,给汽车造成意想不到的损坏,车辆行驶过程中不明原因的操纵失控,很多就是静电给轿车埋下的祸根,消除汽车静电已不容忽视。
目前在汽车上消除静电的装置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在车体尾部装有导电带或金属链条,在车辆行驶中与地面保持接触,将车体产生的静电释放掉,二是在车辆顶部装有静电释放天线,并通过该释放天线来释放静电;三是在车内地喷洒静电消除剂或车壳外表涂擦消除静电腊来消除静电。上述三种方法都各有不足,第一种导电带在使用中因磨损快,要经常更换,第二种需要在静电聚集到较高电压时才能释放,且装置自身成本标高;第三种消除静电方法只是临时短暂的,需经常维护消除静电,并且成本很高。
现有专利号200910216967.2,名称为轮胎静电防止用的胎面挤压膜,是韩国轮胎株式会社申报的,和专利号2012201019627.7,名称为抗静电轮胎,专利号200710157035.6防静电轮胎,均是在轮胎上采用金属丝、膜和导电橡胶条与橡胶轮胎进行组合,通过轮胎接地方式来释放车体静电,由于生产的工艺和加工操作程序问题都未能得以实施。
专利号201110207820.4,名称为汽车车轮静电释放装置,也是采用导电橡胶条和金属丝,在车辆胎纵横纹凹槽上进行粘贴复合,由于轮胎槽纹不同,车型不同,轮胎生产公司不同,轮胎槽纹的设计千变万化,难以有统一制作粘贴导电条橡胶,进行统一装置,统一的系统配制成商品。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是一种通过轮胎消除汽车上静电的装置,该轮胎涂印导电油墨消除汽车静电的装置,在生产工艺上操作实施简便,防静电效果好,且使用寿命长。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方案:轮胎涂印导电油墨消除汽车静电装置,该装置包括:涂印在汽车轮胎上的导电油墨层和保护导电油墨的胶漆保护层,并用导电油墨在 车轮胎的胎面上“U”型主纵槽纹3上,全面立体涂印10毫米长的油墨导电层,再涂印在导通凹槽5和主横槽纹4上,并向次纵横纹6、次横槽纹7连接成随胎面槽纹内交错变化的导电油墨涂印层,由于导电油墨层8在特点范围内纵横槽纹中呈“U”型全方位涂印,导电油墨受槽纹沟槽的保护,与橡胶胎面磨损同步进行,导电油墨层8垂直于壁胎冠14的厚度相对应,即胎冠磨损一毫米,垂直的导电油层也同时磨损一毫米,保证导电油墨层8和胎冠14的厚度同时同步磨损削减。导电油墨层8在胎肩槽纹10的处引向胎侧面15,并与金属轮毂13相连接。
由上述方案可见,汽车上产生的静电通过金属轮毂13,由胎侧导电油墨层11至胎肩槽纹10,向胎面上的次纵横导电油墨槽纹,和主纵横槽纹内的导电油墨层流动,达到轮胎面2接地部位,把车内的静电由轮胎引向接地处,达到汽车内产生的静电由金属轮毂13引向车轮胎1上的各导电油墨层,再流向轮胎面2上的纵槽导电油墨层,向大地释放静电的目的。
本发明结构合理,生产和工艺上操作简便,性能可靠,释放静电效果好,且使用寿命长。
附图说明:
图1本发明中导电油墨层在轮胎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2本发明中导电油墨及在轮胎中的解剖图
图3本发明中导电油墨层在轮胎凹槽纹中的解剖图
图4本发明中导电油墨层在轮胎槽纹中的立体示意图
图5本发明中导电油墨层在轮胎槽纹连接示意图
图6本发明中金属轮毂与导电油墨层连接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上结合实施例及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发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曹伟,未经曹伟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38475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车辆悬架系统和控制悬架系统的方法
- 下一篇:装饰构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