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控制信道检测方法及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10383221.7 | 申请日: | 2013-08-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4427530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5-31 |
发明(设计)人: | 谭舒;车迅;申敏;郑建宏 | 申请(专利权)人: | 锐迪科(重庆)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W24/02 | 分类号: | H04W24/02 |
代理公司: | 重庆中流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0214 | 代理人: | 陈立荣 |
地址: | 400060 ***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控制 信道 检测 方法 装置 | ||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移动通信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控制信道检测方法及装置。其中,该方法包括:A1、以预定统计周期统计当前业务连接的下行控制信息DCI信息,获得DCI历史统计信息;A2、以预定监听周期判断所述DCI历史统计信息中是否存在可继承的DCI历史统计信息,如存在可继承的DCI历史统计信息则继续步骤A3,否则回到步骤A1;A3、将所述可继承的DCI历史统计信息送入第一维特比Viterbi译码器进行译码,将不可继承的DCI历史统计信息送入第二维特比Viterbi译码器进行译码;A4、将经过译码并通过校验的DCI信息输出至后续处理。实施本发明实施例,可以实现在有效提升检测性能的前提下付出最小的检测代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移动通信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控制信道检测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简称LTE)系统及LTE-Advance系统中,上下行调度、非周期信道质量指示上报、广播组播控制信道变更、上行功控命令等信息都是通过下行控制信息(DCI信息)进行携带与传递的,是整个系统业务建立、保持与调度的基本信息。
依据3GPP TS36.212描述,所述DCI信息是映射到物理下行控制信道(PDCCH)中的。依据3GPP TS36.213的PDCCH过程描述,终端侧(UE)为了实时获得来自网络的DCI信息,需要基于公知的规则,在DCI可能的出现的公共与专用搜索空间中,基于不同的聚合度等级,不同的资源起始位置,使用网络分配给自身的不同类型的无线网络临时标识(RNTI),通过盲检获得相关信息。
由于DCI信息的准确获取对于业务建立与保持至关重要,一旦出现DCI信息遗漏极可能带来链路失步、收发端额外功耗消耗,甚至终端死机等严重后果。因此,如何提升控制信道监听性能成为业界研究热点,现有技术中的最常用方法是提升DCI信道译码的性能。依据3GPP TS36.212,DCI使用咬尾卷积编码,其对应的优选译码方法为维特比Viterbi译码。Viterbi译码作为行业的成熟公知技术,典型的优化手段包括增加内部迭代次数,相对常规非迭代Viterbi方案带来约0.5~1dB的性能增益;又如保留预定数量竞争路径的回溯迭代技术,相比常规回溯可带来约0.5~1dB的性能增益,都能够对DCI信息获取的准确性提供有力支持,但随之而来的是处理负担与处理时延的成倍增加。
依据3GPP R9版本,为保证极限业务并发场景的覆盖,UE对所有可能的盲检搜索需要进行44次,即对应44次独立Viterbi译码;依据3GPP R10版本时分双工(TDD)模式,上下行2载波聚合场景,UE对所有可能的盲检搜索次数高达108次,即对应108次独立Viterbi译码;而以3GPP R10版本TDD模式上下行2载波聚合场景为例,实际的极限业务并发可监听到的DCI上限为11,仅为总检测次数的10.2%。可见,依据现有技术提升Viterbi译码性能而带来的成倍提升的处理时延中至少有90%为无谓消耗,除了延迟DCI信息获取时延外,没有正面贡献。由于DCI信息获取的时延增加,上下行处理任务都将延迟启动,系统整体会付出极为可观的缓存代价。
综上所述,现有技术的控制信道检测方法未能有效解决检测性能与检测代价间的固有矛盾。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解决检测性能与检测代价之间固有矛盾的一种控制信道检测方法及装置。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控制信道检测方法,包括:
A1、以预定统计周期统计当前业务连接的下行控制信息DCI信息,获得DCI历史统计信息;
A2、以预定监听周期判断所述DCI历史统计信息中是否存在可继承的DCI历史统计信息,如存在可继承的DCI历史统计信息则继续步骤A3,否则回到步骤A1;
A3、将所述可继承的DCI历史统计信息送入第一维特比Viterbi译码器进行译码,将不可继承的DCI历史统计信息送入第二维特比Viterbi译码器进行译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锐迪科(重庆)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锐迪科(重庆)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383221.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