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强韧化金属基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310380163.2 | 申请日: | 2013-08-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3436728B | 公开(公告)日: | 2016-11-23 |
发明(设计)人: | 王一光;赵科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北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C22C1/10 | 分类号: | C22C1/10;C22C1/05 |
代理公司: | 西北工业大学专利中心 61204 | 代理人: | 王鲜凯 |
地址: | 710072 ***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强韧 金属 复合材料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强韧化金属基复合材料的方法。
背景技术
金属基复合材料因其高强度、高模量、低密度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制作航空航天、汽车工业中的结构件、壳体和其它零部件。与纤维、晶须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相比,颗粒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同时还具有制备工艺简单、成本低廉、材料各向同性等优点,具有更加广泛的应用,同时是金属基复合材料领域的研究重点。目前研究、应用较为广泛的颗粒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中,主要以铝、镁、钛及其合金为基体材料,以SiC、Al2O3、TiC等颗粒为增强体,颗粒与基体之间具有强的界面结合,载荷能够均匀地由基体传递到颗粒上,极大地提高材料的比强度、比模量,但陶瓷颗粒阻碍基体的位错运动,复合材料的断裂方式发生改变,往往伴随着极差的韧性和塑性。为了满足更高要求的应用,如何提高材料的塑性和韧性,制备具有优良综合力学性能的复合材料,成为颗粒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领域的一个研究重点。
颗粒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的性能主要取决于基体、增强体本身的特性和相互间的界面结合情况,以及增强体的体积分数、形状、尺寸和在基体中的分布情况。改善塑性和韧性的主要途径有:改变增强颗粒的形状、体积分数和尺寸;增大基体的晶粒尺寸或者添加大尺寸晶粒的第三相;对所制备材料进行热处理。目前,能够在保持高强度的同时又明显改善塑性的方法鲜有报道,一般是以降低强度的代价提高塑性,或者略微改善,没有大的改变。颗粒的体积分数和尺寸对复合材料的性能具有显著的影响,当颗粒尺寸为纳米级,体积分数大于10%时,复合材料的塑性明显改善,但强度会有所降低,而微米级颗粒的添加会使复合材料的强度显著提高,但塑性很差,所以如果将纳米级和微米级的颗粒混合加入金属基体中,会获得同时具有高强度和良好塑性的复合材料。这一研究在国内外的相关报道很少,主要原因在于高体积分数的纳米颗粒存在严重的团聚现象,而且很难烧结致密化。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金属基复合材料强度差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强韧化金属基复合材料的方法。该方法首先设计合理的原料配比,纳米颗粒(<500纳米)和微米颗粒(1~30微米)的总体积分数为10~20%,纳米颗粒与微米颗粒的体积比为1:3~3:1,使用高能球磨工艺,按照优化的工艺参数,球料质量比:10~20:1;先混合纳米颗粒和金属基体粉体,球磨时间为5~10小时,然后再添加微米颗粒,球磨时间>15小时;在两次混合过程中都要添加质量分数为5-10%的无水乙醇,通过球磨获得陶瓷颗粒均匀分散的混合粉体;然后使用真空热压烧结炉烧结高致密度的块体金属基复合材料。混掺纳米、微米颗粒能够使金属基复合材料同时获得更高的强度和更好的塑性。该方法适用于多种材料体系的颗粒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强韧化金属基复合材料的方法,其特点是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确定原料的配比,纳米颗粒粒径小于500纳米,微米颗粒粒径为1~30微米,纳米、微米混合颗粒的体积分数为10~20%,其中纳米颗粒与微米颗粒的体积比为1:3~3:1。
步骤二、将纳米颗粒和金属基体颗粒在氩气气氛中装入不锈钢球磨罐,钢球/粉体质量比为15:1,添加质量分数为5~10%的无水乙醇,在行星式球磨机上球磨5~10小时。然后将微米颗粒加入,同时添加质量分数为5~10%的无水乙醇,球磨时间>15小时,球磨转速为150转/分钟,获得混合粉体。
步骤三、将步骤二球磨好的混合粉体在真空热压炉中进行烧结,烧结温度在780~830℃之间,所加载荷为30~40kN,随炉冷却,得到微米、纳米颗粒混合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
所述微米和纳米颗粒是SiC、Al2O3、AlN、B4C、TiB2、TiC、TiAl、Ti3SiC2、WC、ZrC或VC的任一种。
所述金属基体颗粒是Al、Mg、Ti、Cu、W、Mo、Cr、Ni、Nb、Fe或Zn的任一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北工业大学,未经西北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38016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