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新型醒酒器有效
申请号: | 201310379525.6 | 申请日: | 2013-08-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3431782A | 公开(公告)日: | 2013-12-11 |
发明(设计)人: | 黎建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黎建华 |
主分类号: | A47J43/00 | 分类号: | A47J43/00 |
代理公司: | 北京联瑞联丰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411 | 代理人: | 黄冠华 |
地址: | 528415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型 醒酒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辅助工具领域,特别是指一种新型醒酒器。
背景技术
醒酒器对于经常饮红酒的人,或者在一些宴会等场所中,是非常常见的,红酒由于其自身的特性,陈年后会产生一些沉淀等,因此饮用前要先进行醒酒,目前的醒酒器有几种,比较常见是玻璃器皿型的,这种一般是瓶身很大,而瓶口较小,还有一类是即用型,该醒酒器可以进入杯中饮用,目前,市场上的醒酒器种类样式虽然很多,但原理基本一致,但常规的醒酒器由于构造的原因,常常会有清洗不方便的情况,并且,常规的醒酒器的通气孔一般设于醒酒器的下方,此时酒液已经到达了醒酒器的接近底端处,因此,有效醒酒的过程比较短,有些醒酒器内设有负责的比如涡轮或者其他的醒酒腔室,由于结构复杂,一方面容易损坏,另一方面使用后不易清洗等操作,而容易长细菌。。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出一种新型醒酒器,解决了上述中提到的问题。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新型醒酒器,包括:设有醒酒腔的外壳以及与所述外壳上端配合的内框组成,所述醒酒腔贯穿所述外壳上下端,并且上端为漏斗状的进液腔,所述内框贴合在所述进液腔中,所述内框与所述进液腔之间设有通气孔。
进一步,所述通气孔为设于所述进液腔内壁的若干条凹槽型通气孔,所述通气孔一端通往所述醒酒腔顶端开口,另一端连通所述醒酒腔中部。
进一步,所述进液腔的上、下量端的内壁分别设有水平的第一环形槽和第二环形槽,所述通气孔的深度分别对应深于所述第一环形槽与所述第二环形槽的外径。
进一步,所述内框设有第一固定圈与第二固定圈,所述第一固定圈、所述第二固定圈的外径分别与所述第一环形槽、所述第二环形槽的内径相同,所述第一固定圈与所述第二固定圈之间设有与所述通气孔数量相一致的若干槽芯,且所述槽芯表面与所述进液腔的内表面齐平,所述槽芯的宽度与所述通气孔的宽度相同,而所述槽芯的厚度小于所述通气孔的深度。
进一步,所述醒酒腔在与所述通气孔相通处的下方为所述醒酒腔内径的最小处。
进一步,所述通气孔数为3条。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本发明通过采用带有所述醒酒腔的所述外壳以及所述内框配合,并且,所述外壳与所述内框直接设有通气孔,创造性的将所述通气孔设于所述新型醒酒器的上方,且采用两部分结合的方式,一方面能够在使用过程中,酒液下滑带动空气流入,有效的进行醒酒,另一方面,两部分可以拆开,方面清洗。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一种新型醒酒器一个外壳的剖面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一种新型醒酒器的内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一种新型醒酒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一种新型醒酒器一个外壳俯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如图1、图2、图3和图4所示,一种新型醒酒器,包括:设有醒酒腔11的外壳1以及与外壳1上端配合的内框2组成,醒酒腔11贯穿外壳上下端,并且上端为漏斗状的进液腔12,内框2贴合在进液腔12中,内框2与进液腔12之间设有通气孔13,该通气孔13在使用时能够使空气随着酒液的流动而带入,并与酒液充分接触而醒酒,而采用外壳1和内框2两部分设置,则方便使用完毕后进行清洗,并且,该新型醒酒器创造性的将通气孔13设置与该新型醒酒器的上方,在酒液流动的过程中使空气更加充分的从上方便开始接触进入,直至流出该新型醒酒器。
进一步,通气孔13为设于进液腔12内壁的若干条凹槽型通气孔13,通气孔13一端通往醒酒腔11顶端开口,另一端连通醒酒腔11中部。
进一步,进液腔11的上、下量端的内壁分别设有水平的第一环形槽14和第二环形槽15,通气孔13的深度分别对应深于第一环形槽14与第二环形槽15的外径,这一设置是为了防止内框2与外壳1进行配合重叠时,把通气孔完全封闭,而导致无法通气,醒酒效果差的情况。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黎建华,未经黎建华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379525.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