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盐碱地稻田机械化配方施肥改良土壤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310379049.8 | 申请日: | 2013-08-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3444297A | 公开(公告)日: | 2013-12-18 |
发明(设计)人: | 于福安;刘文政;郑爱军;其他发明人请求不公开姓名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市原种场 |
主分类号: | A01B79/02 | 分类号: | A01B79/02 |
代理公司: | 天津市三利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12107 | 代理人: | 刘英兰 |
地址: | 301505 ***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盐碱地 稻田 机械化 配方 施肥 改良 土壤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稻田施肥的方法,特别涉及一种盐碱地稻田机械化配方施肥改良土壤的方法。
背景技术
中国现有盐碱地约1亿公顷,主要分布在“三北”及沿海地区。根据土壤含盐成分,可分为轻度、中度、重度盐碱地,种植水稻是开发这些盐碱地资源的主要途径,目前能种植水稻的盐碱地局限于轻度、中度盐碱地。轻度、中度盐碱地土壤一般ph值8左右,盐分含量0.2%以上,这种土壤种植水稻,在田间保持15cm左右较深水层情况下,水中盐分含量也在0.15%左右,盐分越高对水稻生长的危害越大。
水稻是适宜弱酸条件下生长的作物,以土壤ph值在6~7、水中盐分含量0.15%以下较适宜水稻生长。因此,盐碱地稻田每次施用氮肥后,依据氮肥量的多少一般出现不同程度的肥害,表现秧苗生长细弱矮小,插秧缓苗慢,分蘖迟,受害重的秧苗植株褐色、老叶干枯,新叶窄小,僵苗不长,严重影响正常生长,肥量越大,肥害越重。为避免或降低肥害,盐碱地水稻田通常采用“少吃多餐”的多次施肥方法,本田期需施肥4-6次。由于施肥次数多,不仅增加人工成本,还容易造成肥水流失,一般稻谷产量550kg/亩以下。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土地流转、规模经营的快速发展,水稻生产用工的方式以雇工为主,由于水稻施肥是繁重的体力劳动,施肥人员为了减轻沉重的肥料负担,普遍做法是下地施肥开始大把大把撒肥,后来越撒越少,先多后少,造成施肥不均匀,水稻生长或肥大、贪青晚熟、倒伏,或肥小、群体不足,不能实现高产、稳产。
因此,如何有效改良土壤质量,降低肥料流失,简化生产过程,降低生产成本,提供一种盐碱地稻田机械化配方施肥改良土壤的方法,是该领域当前急待解决的难题之一。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不足之处,提供一种工艺简单、有效保证水稻生产的盐碱地稻田机械化配方施肥改良土壤的方法。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盐碱地稻田机械化配方施肥改良土壤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实施步骤包括:
(1)施肥量及配方:
该方法是根据盐碱地土壤Ph值和水稻品种株型确定相应肥料配方如下:
配方1:ph值﹥8的土壤类型、弯曲穗型水稻品种:667m2N用量15~16kg、P2O5用量5~6kg、K2O用量0kg;
配方2:ph值﹥8的土壤类型、直立穗型水稻品种:667m2N用量16~17kg、P2O5用量5.5~6.5kg、K2O用量0kg;
配方3:ph值为8~7.5的土壤类型、弯曲穗型水稻品种:667m2N用量15~16kg、P2O5用量5~6kg、K2O用量0~2kg;
配方4:ph值为8~7.5的土壤类型、直立穗型水稻品种:667m2N用量16~17kg、P2O5用量5.5~6.5kg、K2O用量0~2kg;
配方5:ph值﹤7.5的土壤类型、弯曲穗型水稻品种:667m2N用量15~16kg、P2O5用量5~6kg、K2O用量2~3kg;
配方6:ph值﹤7.5的土壤类型、直立穗型水稻品种:667m2N用量16~17kg、P2O5用量5.5~6.5kg、K2O用量2~3kg;
(2)施肥时期、方法:
将水稻本田所拟施全部氮肥的85%-90%、100%磷肥、100%钾肥在耕地前一次性施于土壤表层;其余拟施氮肥的10%-15%在孕穗期施用,或依据水稻苗情减量施用;孕穗肥的施用时期根据品种穗粒数多少确定,穗粒数>150粒的大穗型品种,在进入幼穗分化8d~12d施用,穗粒数130~150粒的中穗型品种,在进入幼穗分化的7d~10d施用,穗粒数<120粒的小穗型品种,在进入幼穗分化的5d以内施用;
(3)平整土壤:
同一地块土壤高度差小于10cm,高度差大于10cm的田块用田埂隔开或进行平整;冬前将田块周围水位降至距土表1m以下,确保耕地时土壤含水量低,耕后土质疏松、不成泥条,能将95%以上肥料覆盖土层下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市原种场,未经天津市原种场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379049.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