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复合材料壳板与金属构件的连接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310376501.5 | 申请日: | 2013-08-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3448260A | 公开(公告)日: | 2013-12-18 |
发明(设计)人: | 鲁先孝;成天健;彭运松;吴医博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二五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B29C70/42 | 分类号: | B29C70/42;B29C70/54 |
代理公司: | 洛阳市凯旋专利事务所 41112 | 代理人: | 陆君 |
地址: | 471023 河南***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复合材料 金属构件 连接 方法 | ||
1.一种复合材料壳板与金属构件的连接方法,其特征是:所述方法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备料:预先加工好金属骨架B(7)和金属耳板B(6),进一步在加工好的金属骨架B(7)的内部设置填充材料B(9);
2)在上述步骤的基础上,在金属耳板B(6)上面的中部钻孔并攻丝;
3)在上述步骤的基础上,将螺栓(10)的螺杆部分涂抹环氧胶黏剂,然后拧入金属骨架B(7)上已钻好并且完成攻丝的螺孔(8)中,螺栓(10)露出在金属骨架上面的高度小于铺层的厚度为0.5mm~6mm,用丙酮将暴露的螺栓上的胶黏剂擦拭干净并室温固化;
4)在上述步骤的基础上,根据复合材料壳板B(12)的厚度以及所需制品的尺寸,决定干态纤维织物(11)的层数以及尺寸,将干态纤维织物(11)进行裁剪为设计尺寸的尺寸;
5)在上述步骤的基础上,逐层将干态纤维织物(11)平铺在内部有填充材料的金属骨架B(7)的上面,直至完成铺覆后在干态纤维织物(11)铺覆层的上面铺放导流介质;
6)在上述步骤的基础上,对整个模型进行密封,并采用复合材料液体成型工艺或热压罐成型工艺;
7)在上述步骤的基础上,制品初步在室温下固化后,去除密封层和导流介质后再次固化,打磨表面,获得制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材料壳板与金属构件的连接方法,其特征是:所述导流介质为透气毡、脱模布、隔离膜或吸胶毡。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材料壳板与金属构件的连接方法,其特征是:在步骤3中的室温固化时间为24小时~48小时。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材料壳板与金属构件的连接方法,其特征是:在步骤5的逐层铺覆过程中,将干态纤维织物(11)贴实在金属骨架上面,在有螺栓(10)突起的部位,对干态纤维织物(11)进行开孔或开口,使螺帽穿过干态纤维织物(11),按照上述方法逐层铺覆。
5.根据权利要求1或4所述的复合材料壳板与金属构件的连接方法,其特征是:在步骤5的逐层铺覆过程中对干态纤维织物(11)开孔方式为圆孔;开口的方式为“十”字开口、“一”字开口或“米”字型开口,所述圆孔的尺寸与螺帽的最大直径一致,“十”字开口、“一”字开口或“米”字型开口的尺寸为10mm~60mm。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材料壳板与金属构件的连接方法,其特征是:所述的填充材料B(9)为环氧发泡材料或橡胶材料。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材料壳板与金属构件的连接方法,其特征是:所述的干态纤维织物(11)替换为预浸料,所述的干态纤维织物(11)为玻璃纤维、碳纤维或凯夫拉纤维;所述的预浸料为玻璃纤维、碳纤维或凯夫拉纤维的环氧树脂或不饱和树脂等的预浸料。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材料壳板与金属构件的连接方法,其特征是:所述步骤6中的复合材料液体成型工艺为树脂传递模塑工艺(RTM)、真空辅助成型工艺(VARI)、真空辅助树脂传递模塑工艺(VARTM)、真空灌注工艺(VIP)、热膨胀树脂传递模塑工艺(TERTM)、橡胶辅助树脂传递模塑工艺(RARTM)、轻质树脂传递模塑工艺(Light-RTM)、希曼树脂注射模塑成型工艺(SCRIMP)、共注射树脂传递模塑工艺(CIRTM)和树脂膜注射成型工艺(RFI)。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材料壳板与金属构件的连接方法,其特征是:所述步骤7中,初步固化的时间为24小时~72小时,去除密封层和导流介质后在60℃~100℃的温度下再次固化的时间为2~6小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二五研究所,未经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二五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376501.5/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