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矿井井下巷道降温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310375899.0 | 申请日: | 2013-08-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3485800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1-01 |
发明(设计)人: | 高延法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
主分类号: | E21D11/38 | 分类号: | E21D11/38;E21F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凯特来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60 | 代理人: | 郑立明;赵镇勇 |
地址: | 100083 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矿井 井下 巷道 降温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高温矿井的热害治理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对矿井井下巷道内进行降温的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煤层开采深度的增加,矿井温度也逐渐升高。持续的高温将对人员的健康和工作能力造成极大的伤害,工人在热湿的空气环境中较长时间的劳动,会发生中暑昏到呕吐和湿疹等疾病使劳动生产率大大下降和生产事故大大增加。矿井温度煤矿安全规程明确规定:采掘工作面空气温度不得超过26℃,机电硐室的空气温度不得超过30℃。并且,当上述两工作地点的空气温度超过30℃和34℃时,必须停止作业。现在矿山井下降温方法采用机械制冷制冰降温(即空调机)来降低矿井温度,如山东新汶孙村煤矿等。这种降温方法能够有效降低矿井温度,为工人提供温度舒适的工作环境,提高工人的工作效率。但是这种降温方式能耗过高,一次性投入成本和降温运行成本较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矿井井下巷道降温系统,可以较低的成本和能耗,降低矿井内温度,从而解决机械降温能耗大于成本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矿井井下巷道降温系统,包括:
隔热体,罩设在矿井井下的巷道内围岩壁外,与所述巷道内围岩壁之间保持距离,形成一层夹在所述隔热体与所述巷道内围岩壁之间的缝隙空间;缝隙空间与所述矿井井下的回风巷连通。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通过在巷道内围岩壁外罩设隔热体,在巷道内周边分隔出一层缝隙空间,将巷道围岩散发出的热量通过隔热体隔离在该层缝隙空间内,从而阻隔围岩热量向巷道内部空间的扩散,热空气隔离在缝隙空间内,并不断地将热空气排放到回风巷道中。实现通过较简单结构以隔热排热方式,以较低成本和能耗降低巷道内部空间的温度。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高温矿井井下巷道降温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A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B-B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高温矿井井下巷道降温系统中隔热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高温矿井井下巷道降温系统中隔热空心砖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矿井井下巷道降温系统,如图1所示,该系统包括:
隔热体1,罩设在矿井井下的巷道内围岩壁20外,与巷道内围岩壁20之间保持距离形成一层夹在该隔热体1与巷道内围岩壁20之间的缝隙空间30;
该缝隙空间30与矿井井下的回风巷40连通。这样在缝隙空间30中的热空气通过与回风巷40之间专设的连接通道,可将热空气排放带回风巷内,再从回风巷40内排出,实现了将隔热体与岩壁之间的缝隙空间内热空气,连续不断地排放回风巷道中。
优选的,上艺术品隔热体1与巷道内的围岩之间的距离(即缝隙空间的宽度)为10~50mm,优选为10~30mm。
优选的,如图2所示,上述降温系统中,缝隙空间30与通过设置的排风装置与矿井井下的回风巷40连通,排风装置作为缝隙空间30与回风巷40之间专设的连接通道,通过排风装置的作用,将缝隙空间30中的热空气更好的排入回风巷40,以排出到矿井外。
具体的,缝隙空间30通过以下方式经排风装置与矿井井下的回风巷连通:
在隔热体1底部设有连通巷道内部空间与缝隙空间的进风口2,以方便巷道内部空间D中的空气进入缝隙空间30;
在隔热体1顶部设有连通缝隙空间和排风装置的多个出风口3,多个出风口3与所述排风装置连通,以方便缝隙空间30中的热空气排入排风装置。
上述结构,可使空气按从缝隙下部进入经过两侧壁的缝隙空间从上部的出风口排出至排风装置,形成从下至上的流动方式,更便于热空气的排出(见图1中缝隙空间30内的箭头C示意的热空气排出方向)。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未经中国矿业大学(北京)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37589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