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回弹氨纶纤维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310375826.1 | 申请日: | 2013-08-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3436983A | 公开(公告)日: | 2013-12-11 |
发明(设计)人: | 王小华;席青;费长书;梁红军;薛士壮;胡炜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华峰氨纶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D01F6/94 | 分类号: | D01F6/94;D01F1/10;C08G18/66;C08G18/48;C08G18/10 |
代理公司: | 南京瑞弘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49 | 代理人: | 杨晓玲 |
地址: | 325206 浙江省温***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回弹 纤维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功能性化学纤维及其制造方法技术,具体为一种高回弹氨纶纤维的制备方法技术。
背景技术
氨纶是一种聚氨酯弹性纤维,被称为“面料味精”,行业内更有“无氨不成布”之说法,可见氨纶是提升面料品质的关键因素之一。由于它具有优异的弹性性能和承受应力,因此常与其他纱线(棉线、涤纶、锦纶、铜氨纤维等)一起混纺,应用在弹力布织造领域。
目前已有许多关于高回弹氨纶生产方面的专利技术,美国专利US5981686,US5000899,US5708118通过改善软段结构,以达到提高软硬段分离程度的目的,但是效果并不明显;中国专利CN101469463A采用MDI实现化学交联,导致纺丝溶液中产生大量凝胶,严重影响生产稳定性;中国专利CN102277649B通过增加氢键数量,加强物理交联,以达到提高软硬段分离程度的目的,但是纺丝溶液在存储过程中极不稳定。高回弹氨纶应用于运动员的护腕、护膝、运动服,女士胸衣吊带,游泳衣等。因此,需要开发一种生产高回弹氨纶的新技术,以满足这一特殊领域的服饰要求。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拟解决的技术问题是设计一种高回弹氨纶纤维的制造方法。该制造方法避免了生产过程中的不稳定现象发生,此外,产品在染、整过程中经高温处理后,依然可以保持良好的回弹性。该高回弹氨纶制造工艺成熟,不需要特殊设备,便于工业化实施。
技术方案:本发明的一种高回弹氨纶纤维的质量百分比为:
所述的成纤聚合物为由聚四亚甲基醚二醇PTMEG和4,4-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MDI预聚合后,用乙二胺和/或丁二胺扩链,再经二乙烯三胺扩链后制备的聚氨酯高分子聚合物。
所述的抗紫外剂为2-(2'-羟基-3',5'-二叔丁基苯基)-苯并三唑、抗氧剂为双(N、N-二甲基酰肼氨基4-苯基)甲烷,润滑剂为硬脂酸镁,消光剂为二氧化钛。
本发明的高回弹氨纶纤维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原料聚四亚甲基醚二醇PTMEG和4,4-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MDI混合,在75~90℃反应100~120min,制备得到预聚物,其中MDI与PTMEG的摩尔比为(1.80~2.00):1;
2)制备扩链剂混合物溶液:将乙二胺、丁二胺中的一种或两种,溶解入溶剂N,N-二甲基乙酰胺DMAc,形成质量百分比浓度为1.00~4.00%的扩链剂混合物溶液;
3)向所述的扩链剂混合物溶液中加入所述预聚物并搅拌,其中胺的摩尔数与异氰酸根的摩尔数比为(0.90~0.98):1,进行反应,形成质量百分比浓度为35~45%的低分子量聚氨酯溶液;
4)向所述的低分子量聚氨酯溶液中加入二乙烯三胺DETA并搅拌,其中伯胺的摩尔数与异氰酸根的摩尔数比为(1.00~1.05):1,进行反应,形成质量百分比浓度为35~45%的聚氨酯溶液;
5)改性纳米凹凸棒的制备:将纳米凹凸棒浸渍在液态聚氨酯中,对纳米凹凸棒进行改性;
6)将所述的改性纳米凹凸棒添加至所述的聚氨酯溶液中,经干法纺丝,形成高回弹氨纶纤维。
所述对纳米凹凸棒进行改性方法为:
1)在50~70℃时,向聚醚型二元醇中加入4,4-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其中异氰酸根的摩尔数与羟基的摩尔数比为(1.50~2.00):1;在反应100~150min后,加入二乙胺,其中仲胺基的摩尔数与异氰酸根的摩尔数比为(1.00~1.05):1,制得液态聚氨酯;
2)干燥纳米凹凸棒,在100~120℃下干燥4~6小时;将干燥过的纳米凹凸棒置于不锈钢釜中,抽真空至0.0001~0.1个标准大气压,温度为60~70℃,向不锈钢釜中注入所述液态聚氨酯浸渍纳米凹凸棒,剧烈搅拌,施加0.3~0.5MPa的气压,保压0.5~1.5小时,其中液态聚氨酯与纳米凹凸棒的质量比为(5~10):1。
所述步骤1)中的聚醚型二元醇的分子量为3000~4000;所述步骤1)中的液态聚氨酯,其分子量为6000~13000;所述步骤2)中的纳米凹凸棒,其粒径均为50~100n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华峰氨纶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浙江华峰氨纶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37582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超高温超耐磨滚筒
- 下一篇:双层薄膜残余应力测试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