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汽车座椅有效
申请号: | 201310375605.4 | 申请日: | 2013-08-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3407386A | 公开(公告)日: | 2013-11-27 |
发明(设计)人: | 杨欣;许述财;安剑英;崔瑾;张金换;陈卫静 | 申请(专利权)人: | 清华大学苏州汽车研究院(相城) |
主分类号: | B60N2/26 | 分类号: | B60N2/26;B60N2/32 |
代理公司: | 苏州创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2103 | 代理人: | 孙仿卫;汪青 |
地址: | 215134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汽车座椅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主要涉及汽车结构和汽车安全领域,具体为一种汽车座椅。
背景技术
现有的汽车座椅大都是只能供成人乘坐的单一汽车座椅,然而儿童乘员又越来越多,且随着我国汽车保有量的增加,幼儿乘车安全已经成为我国交通安全的突出问题,我国每年超过1.85万名儿童在交通事故伤亡,已经成为14岁以下儿童的第一死因。汽车儿童座椅在欧、美、日等国使用已很普遍,这些国家大都制定了相当严格的法律法规和评价体系对儿童座椅的生产和使用进行规范和指导,并有效降低了儿童交通事故意外伤亡。
我国参照《机动车儿童乘员用约束系统》(GB 27887-2011)国家标准已于2012年7月1日实施,引发了社会对儿童乘车安全的新一轮关注。然而对儿童座椅使用情况的调研结果发现:我国大城市儿童座椅使用率不足4.6%,全国估计不足1%。仅有14%的被调查者表示了解儿童座椅,其中有一半家庭有儿童座椅但使用率极低,主要原因是儿童座椅安装繁琐。
现在市场销售的儿童安全座椅都是独立式分体结构,儿童座椅是通过安全带或固定系统(ISO FIX)安装在汽车座椅上,不仅安装复杂,且普遍存误用问题。欧洲相关研究表明,儿童座椅的误用率高达67%。美国密西根大学研究表明,美国儿童座椅使用率约为89%,但误用率也高达80%。
已有儿童座椅专利多为独立式分体结构或注重外观设计,也有集成式儿童座椅或增高坐垫的相关技术概念,但对于儿童乘员采用后向式乘坐是最为安全的乘车方式,相关专利中均未很好的体现这种最安全的乘坐。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其靠背可变换成用于儿童乘坐的儿童座椅的汽车座椅。
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汽车座椅,包括坐垫、靠背,所述靠背包括位于中间的主体部和分别位于所述主体部两侧的侧体部,所述主体部包括下侧部与所述坐垫的后侧部转动连接的第一主体、下侧部与所述第一主体的上侧部转动连接的第二主体;所述侧体部包括下侧部与所述坐垫的后侧部固定连接的第一侧体、下侧部与所述第一侧体的上侧部转动连接的第二侧体,所述第二侧体的上侧部与所述第二主体连接,所述汽车座椅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主体与所述第二主体之间用于将二者相对锁定的第一锁定机构、设置在所述第二侧体与所述第二主体之间用于调节二者连接位置的第一调节机构,所述靠背具有二个工作状态,当处于第一工作状态时,所述第一主体、所述第二主体、所述第一侧体、所述第二侧体相互收拢成一整体结构,此时靠背可供成人靠用;当处于第二工作状态时,所述第一主体向前翻折而压在所述坐垫上,此时,所述第一主体、所述第二主体、所述第一侧体、所述第二侧体构成可供儿童乘坐的儿童座椅,其中所述第一主体、所述第二主体分别构成所述儿童座椅的坐垫和靠背,位于同侧的所述第一侧体和所述第二侧体共同构成所述儿童座椅的侧扶手。
所述第一调节机构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二侧体的上侧部的多个锁结构、对称设置在所述第二主体左右二侧的多个定位结构,多个所述定位结构分别沿着所述第二主体左右二侧的纵向设置,所述第一调节机构具有锁定状态和非锁定状态,当一个所述锁结构插入一个所述定位结构时,所述第一调节机构处于锁定状态;当所有所述锁结构脱离所有所述定位结构时,所述第一调节机构处于非锁定状态。
在所述第二侧体的上侧部且沿所述第二侧体长度方向上设置二个所述锁结构,分别为第一锁结构、第二锁结构,所述第一锁结构靠近所述第一侧体设置。
在所述第一主体与所述坐垫的连接位置设置有用于调节所述第一主体与所述坐垫之间位置关系的第二调节机构。
所述第二调节机构包括开设在所述第一主体下侧部的滑道、一端固定设置在所述坐垫后侧部并通过转轴与所述滑道相连的支撑装置,所述支撑装置的另一端位于所述第一侧体内,所述转轴固定设置在所述支撑装置上并穿出所述第一侧体与所述滑道相连。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清华大学苏州汽车研究院(相城),未经清华大学苏州汽车研究院(相城)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375605.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