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检测阀套油槽深度的检具无效
申请号: | 201310375493.2 | 申请日: | 2013-08-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3499316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1-08 |
发明(设计)人: | 董钢涛;张黎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格林精密部件(苏州)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B13/14 | 分类号: | G01B13/14 |
代理公司: | 苏州翔远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51 | 代理人: | 刘计成 |
地址: | 215000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检测 油槽 深度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检具,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检测阀套油槽深度的检具。
背景技术
汽车转向系统主要包括转向盘、输入轴、扭力杆及转向助力液压系统。转向助力液压系统的转向助力阀包括阀套和阀两部分,阀套与阀芯上均设有油孔,阀套和阀芯上不同位置的油孔相互连通可形成流动方向不同的闭合油路。转向盘通过输入轴与扭力杆连接,扭力杆的另一端与阀芯连接。当转动转向盘时,扭矩通过输入轴被传递到扭力杆,扭力杆带动阀芯旋转,使阀芯与阀套发生相对运动,这样就会改变阀套与阀芯之间油道的通断关系和液压油的流动方向,进而通过液压传动机构带动车轮朝不同方向转动。阀套的内周面上设有八条均匀分布的油槽,油槽与阀芯外周面配合形成液压油的油路。
阀套上油槽的深度会对各油路的油压造成一定影响,这样就有可能进一步影响到汽车转向系统的工作状况。因此在阀套生产过程中,当阀套上的油槽加工完成后最好能对阀套油槽的深度进行检测,以确定阀套的质量是否符合要求。由于油槽位于阀套的内周面上且阀套为圆形结构,采用现有检具检测阀套油槽的深度步骤较为繁琐,很难对生产的阀套逐个进行检验,这样就有可能对后续生产带来质量隐患。
发明内容
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快速对阀套油槽深度进行检测的检具。
为实现上述目的及其他相关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检测阀套油槽深度的检具,所述阀套的内周面上设有八条均匀分布的油槽,该检具包括一底座,所述底座上设有一定位轴,在所述定位轴的外周面上设有两条、四条或八条均匀分布的长条状凸筋,所述长条状凸筋的前端面上设有一气动测头喷嘴孔,所述阀套套在所述定位轴上时,所述气动测头喷嘴孔的开口与油槽的底部相对,所述气动测头喷嘴孔与气动测量仪连接。
优选地,所述长条状凸筋的横截面为梯形,所述定位轴直径与阀套内径相同,所述长条状凸筋的厚度小于阀套上油槽的深度。
优选地,所述气动测量仪为浮标式气动测量仪。
优选地,所述长条状凸筋上设有一纵向通气孔,所述气动测头喷嘴孔通过所述纵向通气孔与气动测量仪连接。
如上所述,本发明的用于检测阀套油槽深度的检具具有以下有益效果:该检具在使用时,将要检测的阀套套在定位轴上,使定位轴上的长条状凸筋插在阀套的油槽内,长条状凸筋上的气动测头喷嘴孔与气动测量仪连接,且气动测头喷嘴孔与油槽的底部相对,由气动测头喷嘴孔喷出的气体就可作用在油槽底部,这样就可计算出该长条状凸筋前端面距油槽底部的距离,进而即可判断出阀套内的油槽深度是否符合要求。采用该检具可快速检测阀套油槽的深度是否符合产品要求,可有效提高出厂产品的质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定位轴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长条状凸筋与气动测量仪的连接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使用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元件标号说明
1 底座
2 定位轴
3 长条状凸筋
31 纵向通气孔
32 气动测头喷嘴孔
33 前端面
4 阀套
5 气动测量仪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发明的其他优点及功效。
请参阅图1至图4。须知,本说明书所附图式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发明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发明所揭示的技术内容得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及“一”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发明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技术内容下,当亦视为本发明可实施的范畴。
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检测阀套油槽深度的检具,用于检测的阀套的内周面上设有八条均匀分布的油槽,使用该检具的目的是为了检测阀套内周面上八条油槽的深度是否符合质量要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格林精密部件(苏州)有限公司,未经格林精密部件(苏州)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37549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