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利用活性污泥建筑废渣土生产的介质土及其制造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310372905.7 | 申请日: | 2013-08-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3449911A | 公开(公告)日: | 2013-12-18 |
发明(设计)人: | 李桓宇;古耀坤 | 申请(专利权)人: | 清远绿由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李桓宇 |
主分类号: | C05G3/00 | 分类号: | C05G3/00;C05G3/0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11533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利用 活性污泥 建筑 渣土 生产 介质 及其 制造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利用活性污泥建筑废渣土生产的介质土,具体地说它是以城镇二级污水处理厂采用生物法将高能量的污染物转换为低能量的物质过程中产生的活性污泥,经过机械脱水、干燥、磨粉、筛分后的粉料及建筑废渣土、林业三剩物废渣和花生壳为主要原料生产的介质土,属废物处理领域。
本发明还涉及该介质土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环境质量标准的提高,城镇污水处理率和处理程度将逐年提高,污水处理厂的大量建设和运行, 使我国城镇污泥产生量增长速度较快,据预测, 到2015年城镇污泥产生量将达到5339.22万吨,2020年城镇污泥产生量将达到7462.43万吨,“十二五”和“十三五”期间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2.65%和6.93%,这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将面临的较大环境问题。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12年2月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9月底,全国设市城市、县累计建成城镇污水处理厂共3077座,处理能力达到1.36亿m3/d;全国正在建设的城镇污水处理项目约1300个,处理能力近3100万m3/d;污水处理产业高速发展为国家污染控制和减排目标做出了贡献。但是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及运行伴随产生大量的剩余污泥,按照污水处理负荷率75%,具估算每万吨污水产含水率80%的污泥约6吨,我国每天将产生含水率80%的城镇污泥超过7.5万吨。活性污泥是城镇二级污水处理厂采用生物法将高能量的污染物转换为低能量的物质,使高能有机物转变成二氧化碳和水,而剩余绝大部分有机物和细菌利用碳源来进行生命活动并繁殖后代,则导致了微生物的增殖,在污水处理运行过程中将产生大量的活性污泥,主要由好氧微生物组成,不含大颗粒物质,在成分上是一种界于无机物与有机物之间含水率极高的一种半固体废弃物。一座二级污水处理厂,产生的活性污泥量约占总处理污水量的0.5%~1%,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人口持续增长和城镇化率逐步提高,城市集中供水量的需求逐年增加;污水的排放量将日益增多,活性污泥的产生量也迅速增加。大量积累的活性污泥,不仅将占用大量的土地,而且其中的有害成分如重金属、病原菌、寄生虫卵、有机污染物及臭气将成为影响城市环境卫生的一大危害。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都在积极寻找有效的处理技术,目前我国对活性污泥的处理方法,主要是采用填埋方法进行处理,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但是,活性污泥的成分比较复杂,含水率高,处理难度大,特别是重金属,若未经处理直接填埋,将会污染土壤和地下水资源,容易造成新的二次污染,对环境造成严重危害。长期填埋需要占用大量的土地资源,如何妥善科学地对活性污泥进行处理处置,使其达到减量化、稳定化、无害化和资源化,已成为我国环境界的科技人员广泛关注的一大研究课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正是为了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而提供一种利用活性污泥、建筑废渣土、林业三剩物废渣和花生壳为主要原料生产的介质土,从而解决了活性污泥、建筑废渣土、林业三剩物废渣和花生壳对环境产生的污染,又解决了活性污泥、建筑废渣土、林业三剩物废渣和花生壳的资源再生利用,变废为宝,化害为益,实现了废弃物的资源循环利用。
本发明还提供该介质土的制造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实現的;
一种利用活性污泥建筑废渣土生产的介质土,其特征在于它由下述重量配比的原料制成:
活性污泥粉料 43~55份
建筑废渣土粉料 26~35份
林业三剩物废渣粉料 16~25份
花生壳粉料 10~18份
生石灰粉料 12~20份
硫酸亚铁 4~8份
硫酸镁 12~18份
有机物料腐熟剂 0.001~0.003份
磷酸氢钙 6~12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清远绿由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李桓宇,未经清远绿由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李桓宇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372905.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