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对河道混凝土堤坡生态型改造的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310372451.3 | 申请日: | 2013-08-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4420443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3-18 |
发明(设计)人: | 高嵩 | 申请(专利权)人: | 高嵩 |
主分类号: | E02B3/12 | 分类号: | E02B3/1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23100 江苏省淮安市***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河道 混凝土 堤坡 生态型 改造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水利工程、环境及生态修复工程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对河道混凝土堤坡生态型改造的方法。
背景技术
一般自然河道蜿蜒曲折,滨水植被覆盖率高,因此过水能力较弱。为防洪减灾,人们对城市河道堤坡进行了混凝土及砌石砌筑等改造,这就是如今大部 分国内城市河道的现状。这种硬质结构,隔断了护堤内土体与水体间的交换和 循环,阻止了河道与河畔植被的水气循环,降低了河水的自净能力,不仅使许 多陆生植物丧失了生存空间,还使一些水生动物失去了栖生和避难场所。
城市河道的自然化程度越高,生态环境综合功能会越强。生态 型堤岸应具有几个基本特点:一是结构稳定;二是具备一定的生态环境功能, 即应满足透水及植被覆盖要求,并利于水生动物栖息;三是材料易得,构建施 工成本及日常维护费用低。
在我国,城市河道旁建 筑密集,人口集中,城市河道堤岸建设往往是耗资巨大,各级政府已投入大量 人力、物力在混凝土、砌石等堤防工程上,大面积实施瑞士、日本式的改造在 现阶段显然是不现实的。因此对现状“三面光”堤岸进行革新挖潜,开发现状 堤岸的生态改造实用技术具有重要意义。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对河道混凝土堤坡生态型改造的方法,通过对原有堤坡嵌入植生砼预制件 (一种植生混凝土预制件),在保证结构稳定及满足行洪功能的前提下,使河道混凝土堤坡满足透水及植被恢复要求,并具备河道水质稳定功能,将现状混 凝土“三面光”堤岸改造成生态型堤岸的方法。
本发明的一种对河道混凝土堤坡生态型改造的方法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实现,包括下列步骤:
(1)以待改造河道混凝土堤坡的混凝土厚度为长度标准,将DN100~ DN300的PVC落水管或PVC排水管切割成PVC短管;
(2)以PVC短管为外模浇注多孔混凝土,多孔混凝土厚度比混凝土堤坡 厚度小4~6cm,混凝土养护15~20天后,先经过自来水喷淋,然后用10~15 %草酸溶液喷雾来降低多孔混凝土碱度,再充填基材,播种草类植物种子后覆土,浇水养护待种子萌发、植株生长至5~10cm后即为植生砼预制件(含PVC 短管外模),植生砼预制件可移植到堤坡;
(3)视多孔混凝土尺寸,在待改造河道混凝土堤坡的坡面上按3~6个/m2密度凿出圆形或近圆形的孔洞,直径比PVC短管外径大3~5cm,比PVC短管 高度深3~5cm;
(4)平整孔洞底部斜面,铺设厚3~5cm的垫层,将植生砼预制件植入孔 洞中心位置,用垫层厚度调整PVC短管管口平面与整个混凝土坡面平齐;
(5)M10~M15砂浆填充PVC短管与混凝土壁间空隙,捣实后将砂浆抹 平;适时修整堤坡上的植物。
所述基材包括塘泥、干化污泥、泥炭土、木屑、保水剂聚丙烯酰胺和缓肥(草坪控释肥,下同),塘泥∶干化污泥∶泥炭土∶木屑∶聚丙烯酰胺∶缓释肥按重量比200~300∶300~400∶350~400∶15~20∶2~3∶0.3~0.5拌和 并加基材总重量20~30%的水调成糊状。
所述草类植物种子包括弯叶画眉草、狗牙根、百喜草或白三叶中的一种、 两种或两种以上混合草种。垫层包括塘泥和泥炭土,按重量比2∶1拌和。
本发明的作用原理是:
对现状混凝土堤岸的生态型改造是以提高堤坡的透水性及坡面一定的植 被覆盖为目标,堤坡透水是为保证河道水与河堤两侧及地下水沟通,达到滞洪 补枯的目的,保证水循环得以实现;植物则作为河道水生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 者,对其恢复重建起决定性作用。本发明通过对现状混凝土堤坡嵌入植生砼预 制件,利用其特有的透水能力,使水循环功能得以实现;根据在河道堤坡中的 嵌入部位特点,选择不同类型的耐淹或耐旱植物,起到净化水质、为两栖类提 供栖息场所、小动物及微生物附着载体及景观美化等作用。
本发明和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和有益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高嵩,未经高嵩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37245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