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同相功分器馈电的双偶极子定向天线有效
申请号: | 201310371388.1 | 申请日: | 2013-08-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3414017A | 公开(公告)日: | 2013-11-27 |
发明(设计)人: | 赵志钦;吴江牛;王金叶;宋健;朱晓章 | 申请(专利权)人: | 电子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H01Q1/38 | 分类号: | H01Q1/38;H01Q1/50 |
代理公司: | 成都行之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20 | 代理人: | 谢敏 |
地址: | 610000 四川省成***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相功分器 馈电 偶极子 定向天线 | ||
1.基于同相功分器馈电的双偶极子定向天线,包括介质基板(12)、双偶极子辐射单元、馈电单元、第一平行耦合双线(5)和第二平行耦合双线(6),所述双偶极子辐射单元由两个印刷在介质基板(12)上的印刷偶极子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馈电单元为同相功分器,同相功分器的输出端口通过第一平行耦合双线(5)和第二平行耦合双线(6)与所述双偶极子辐射单元相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同相功分器馈电的双偶极子定向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同相功分器包括第一微带馈线(7)、第二微带馈线(8)、共面波导第一槽线(9)、共面波导第二槽线(10)、共面波导馈线(11),所述共面波导第一槽线(9)与第一微带馈线(7)耦合形成第一微带槽线转换结构;所述共面波导第二槽线(10)与第二微带馈线(8)耦合形成第二微带槽线转换结构;第一微带槽线转换结构、第二微带槽线转换结构与共面波导馈线(11)构成共面波导馈入、微带输出的同相功分器;所述同相功分器的第一微带馈线(7)和第二微带馈线(8)分别通过第一平行耦合双线(5)、第二平行耦合双线(6)与双偶极子辐射单元相连。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同相功分器馈电的双偶极子定向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共面波导第一槽线(9)、共面波导第二槽线(10)印制在介质基板(12)的反面,所述第一微带馈线(7)、第二微带馈线(8)印制在介质基板(12)的正面。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同相功分器馈电的双偶极子定向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共面波导第一槽线(9)垂直于第一微带馈线(7);所述共面波导第二槽线(10)垂直于第二微带馈线(8)。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所述的基于同相功分器馈电的双偶极子定向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双偶极子辐射单元的两个印刷偶极子相互平行且长短不同,其中长印刷偶极子包括两个振臂:长印刷偶极子第一振臂(3)、长印刷偶极子第二振臂(4);所述短印刷偶极子也包括两个振臂:短印刷偶极子第一振臂(1)、短印刷偶极子第二振臂(2)。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基于同相功分器馈电的双偶极子定向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短印刷偶极子第一振臂(1)印刷在介质基板(12)的反面,与第一平行耦合双线(5)的反面金属条带相连;所述短印刷偶极子第二振臂(2)印刷在介质基板(12)的正面,与第二平行耦合双线(6)的正面金属条带相连;所述长印刷偶极子第一振臂(3)印刷在介质基板(12)的正面,与第一平行耦合双线(5)的正面金属条带相连;所述长印刷偶极子第二振臂(4)印刷在介质基板(12)的反面,与第二平行耦合双线(6)的反面金属条带相连。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基于同相功分器馈电的双偶极子定向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同相功分器设置在离长印刷偶极子较近的一侧。
8.根据权利要求7 所述的基于同相功分器馈电的双偶极子定向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介质基板(12)是适用于射频微波频段并具有相适应介电常数的绝缘材料所制成。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基于同相功分器馈电的双偶极子定向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共面波导馈线(11)的特征阻抗为50Ω。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电子科技大学,未经电子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371388.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模块化可快速建设拆卸的景观植物墙系统
- 下一篇:一种变频器综合测量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