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人机结合的产品质量检测系统及其检测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310368147.1 | 申请日: | 2013-08-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3438923A | 公开(公告)日: | 2013-12-11 |
发明(设计)人: | 袁子牧;袁宁新;徐志伟;季统凯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电子工业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D21/00 | 分类号: | G01D2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亿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50 | 代理人: | 汤东凤 |
地址: | 523808 广东省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人机 结合 产品质量 检测 系统 及其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产品质量检测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综合个人经验与仪器检验相结合的人机结合的产品质量检测系统及其检测方法。
背景技术
在一个行业未普及数字化产品质量检测之前,产品质量把关是交由有多年生产经验或者已充分学习相关检验知识的人员进行检测。通常这些人员会根据自己的认知对产品的外观、材质等进行鉴别,查出不符合要求的次品。但是个人并不是机器,不可能时刻以集中的注意力对产品进行检测,因此精力不集中会带来漏检的可能性。同时并非每个人对产品具有完备的知识,因此可能由于认知缺陷而带来漏检的可能性;一旦产品需要检测的部位过多或流程过长,个人对每一件产品的检测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会带来生产效率上的问题,造成产品产量下降。虽然在某些行业的一些公司或工厂将产品检测流程化,每一个人员只负责产品一小块的质量检测,但仍然不能避免人员精力不集中和生产效率上所带来的问题。
一些行业引入了数字化产品质量检测系统(如附图1),通过在系统规则库中事先录入先验知识,经过部件模型检验,装配模型检验和工程图检验等三个部分的检测判断一件产品是否合格。数字化产品质量检测系统可以提高产品检测的效率,比人工对产品质量检测要节省不少时间,会提升生产效率,提高产品出厂产量。尽管数字化产品质量检测系统提高了检测效率,但仍然无法避免知识不完备的问题。数字化系统的开发人员通常不具备对产品的专门知识,因此需要通过听取具备专门知识人员的详细介绍进行开发。但两方人员仅通过开发过程中的沟通,不足以在系统中完备精确的录入相关的检测逻辑规则,甚至有可能因为理解有误,录入了错误的检测逻辑,尤其是对一些复杂或环境多变的系统,更增加了系统不完备或者出错的可能性。
单一的根据个人认知经验检测产品或者单一的用数字化检测系统来检测产品会有知识不完备,认知错误以及效率等问题,可以综合两方的优势,取长补短,改善产品质量检测的流程。
发明内容
本发明解决的技术问题之一在于针对产品检测中的因认知不完备或错误带来的漏检,检错等问题,提供一种人机结合的产品质量检测系统。采用数字化检测和专业人员检测相结合的方法,取两方的优势改善质量检测流程,提高次品查出率。
本发明解决的技术问题之二在于针对产品检测中的因认知不完备或错误带来的漏检,检错等问题,提供一种人机结合的产品质量检测方法。采用数字化检测和专业人员检测相结合的方法,取两方的优势改善质量检测流程,提高次品查出率。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之一的技术方案是:
由三部分组成,包括数字检测部分、人工检测部分和系统进化部分;
所述数字检测部分包括部件模型检测、装配模型检测和工程图检验;
所述人工检测部分是由质检人员对产品从部件、装配到成品进行评估,区分出良品和次品;
所述系统进化部分包括规则描述器、规则解析器、规则修正器三个部分;
所述的规则描述器包括规则绑定、触发条件、违规类型和处置类型;规则绑定包括对部件模型检测、装配模型检测和工程图检验中的一个或多个绑定;触发条件包括对部件模型中的点线模型、曲面、边界、材质等的规格设置触发条件,对装配模型中的装配关系、装配次序等约束设置触发条件,对工程图和模型之间的尺寸、视图的关联等设置触发条件;违规类型用量化的百分比进行描述,违规程度可根据需要用此百分比表示;处置类型包括调整、修改、重做等,与具体违规程度关联;
规则解析器对规则中所描述的语义进行解析;包括符号与点线模型、曲面、材质等基础元素的对应关系,包括比例、关联、包含、排序等约束关系,包括击打、挤压、测量等动作的解析;
规则修正器提供对规则进行修改的接口;对规则的增加、修改、删除以及查询操作。
所述的规则描述器对部件模型中的点线、曲面、边界、材质等的规格设置触发条件,对装配模型中的装配关系、装配次序等约束设置触发条件,对工程图和模型之间的尺寸、视图的关联等设置触发条件;一旦条件异常,规则将被触发提示检测出违规情况;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电子工业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广东电子工业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36814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