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可微创植入的组合型椎间盘融合器组件有效
| 申请号: | 201310359506.7 | 申请日: | 2013-08-16 |
| 公开(公告)号: | CN103494658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1-08 |
| 发明(设计)人: | 杨永竑 | 申请(专利权)人: | 杨永竑 |
| 主分类号: | A61F2/44 | 分类号: | A61F2/44;A61B17/70 |
| 代理公司: | 浙江永鼎律师事务所 33233 | 代理人: | 王梨华;陈丽霞 |
| 地址: | 310013 浙江省杭***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可微创 植入 组合 椎间盘 融合 组件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椎间融合器,尤其涉及了一种可微创植入的组合型椎间盘融合器组件。
背景技术
退行性脊椎疾病是骨科常见病症,如腰椎退行性滑落、节段性不稳、腰椎间盘源性疾病等等,均会引起下腰疼痛、肢体运动感觉障碍。Mercer于1936年提出椎柱融合的理想方法是椎体间融合,先通过椎板减压,椎间盘髓核摘除并处理终板后,选择合适的椎间融合器,将其植入到椎间间隙。目前腰椎间融合常用的方法是前路椎间融合术,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和轴向腰椎椎间融合术。
目前椎间融合器主要有以下不足之处,首先,目前常用的融合器较小,本身没有固定装置,还需另外用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这样增加切口或延长切口,造成病人更多损伤,同时也增加病人费用,椎弓根螺钉有可能需二次手术取出。其次,近来国外发现从侧路小切口微创置入较大单枚椎间盘融合器,无需椎弓根系统内固定,但侧方入路不能做后路椎管减压和椎间盘后方突出,而引起病人下肢症状的改变主要在后方椎管的神经受压,侧方入路不能解决主要部位病变,腰5骶1(L5S1)间隙不能做侧方入路手术。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中融合器较小,本身没有固定装置,以及从侧路切口置入较大单枚融合器,但是不能解决主要部位病变等缺点,目的是提供了一种从腰椎后路小切口进入的可微创植入的组合型椎间盘融合器,只需要较小的切口,依次置入融合器组件,同时不需要用椎弓根螺钉固定,减少损伤,缩短手术时间,无需二次手术。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得以解决:
一种可微创植入的组合型椎间盘融合器,包括融合器主体,融合器主体的终板接触面上设有用于填充植骨的小孔,融合器主体依次由第一融合组件、第二融合组件和第三融合组件组成,每个融合组件内部为空心结构。
作为优选,融合器主体包括第一融合组件、第二融合组件和第三融合组件。手术过程中只需要较小的切口范围,依次置入第一融合组件、第二融合组件和第三融合组件,可做微创手术,减少损伤。
作为优选,融合器主体终板接触面设有用于填充植骨的小孔,每个融合组件内部为空心结构。融合组件内部为空心结构,便于放置移植骨,融合器主体终板接触面设有多个小孔,利于植骨融合。
作为优选,相邻的两个融合组件的连接面上分别设有相匹配的凹面和凸面。相邻的融合组件可通过凹面和凸面依次连接,便于椎间盘融合组件之间对合放置,防止融合组件之间的滑动,起到固定融合器主体的作用。
作为优选,第一融合组件、第二融合组件和第三融合组件之间的连接面以及第三融合组件的底面上均设有插孔和螺丝孔。每个融合组件上设有螺丝孔,可用一个固定螺栓穿过每个融合组件的螺丝孔,将各个融合组件相对固定,每个融合组件上设有插孔,便于导入工具上的圆弧钩插入该插孔,将各个融合组件导入椎体内。
作为优选,第三融合组件的底面上还设有四个固定螺丝孔和封口条。通过四个固定螺丝孔来固定螺丝将融合器与上下椎体固定,封口条通过转轴旋转将封口条上的通孔与插入孔重合,并用螺丝旋紧固定,防止固定在各融合组件上固定螺栓退出,起到封口固定的作用。
作为优选,插孔和通孔规格一致。便于封口条上通孔与插孔重合,用螺丝固定,进行封口。
作为优选,第一融合组件、第二融合组件和第三融合组件的长度为30~35mm,厚度为7~12mm。手术的过程中可以根据脊椎间的撑开高度不同选择不同型号的融合组件,应用范围广泛。
一种可微创植入的组合型椎间盘融合器组件,包括一种可微创植入的组合型椎间盘融合器,还包括导入装置,导入装置包括导入工具本体,导入工具本体包括手柄和导入端,手柄和导入端垂直相交,为L形状。
作为优选,导入工具本体的手柄上设有凸点,导入工具本体的的导入端设有圆弧钩。导入工具的手柄上设有凸点便于手术过程中进行必要的敲击,导入工具的导入端的圆弧钩可插入到各个融合组件的插孔,辅助融合器导入到椎体中。
作为优选,插孔与导入端的圆弧钩相匹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杨永竑,未经杨永竑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359506.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冰箱发泡模具中二级行程抽芯结构
- 下一篇:自学式听力辅助系统及其操作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