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医疗设备管道消毒机有效
申请号: | 201310359289.1 | 申请日: | 2013-08-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4383571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3-01 |
发明(设计)人: | 梁玉彩;周瑞清;李耀强;肖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山市丰申电器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L2/22 | 分类号: | A61L2/22;A61L2/24;A61L101/10;A61L101/2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28458 广东省中***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医疗 设备 管道 消毒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专用于给医疗设备的管道内壁进行消毒的消毒机,属于消毒机的优化技术。
背景技术
医疗器械的消毒,特别是麻醉机、呼吸机等医疗设备的内部管道的消毒,如采用甲醛薰蒸法,操作麻烦时间长,还会有二次污染物,并且由于管道内壁结构复杂,不能彻底杀死细菌。由于麻醉机、呼吸机属于精密仪器,内部很多精密部件不耐受高温,因此,不能用高温高压的方式消毒。
在专利号为2009201578992的专利文件中公开了一种麻醉机、呼吸机内部回路消毒机,将臭氧与含有过氧化氢液体的水雾混合成臭氧水雾,将臭氧水雾送到医疗设备管道内对其内壁进行消毒杀菌,消毒后的气体送到气体收集箱内放置一段时间再排出。该发明的优点是利用臭氧的弥漫性杀菌,效果更好,不足是气体收集箱如果是开放式的,就会出现臭氧泄露的问题,如果气体收集箱是封闭性的,气体收集箱内部存有空气,就会出现消毒后的气体难以进入气体收集箱而滞留在医疗器械内部回路中,新产生的臭氧水雾没有流畅的通路,与滞留的气体混合在一起,其浓度被稀释,消毒效果受到影响。该专利是通过高压沿面放电激发空气产生臭氧,产生臭氧的同时会产生氮氧化物。氮氧化物是强致癌物质,对呼吸道深部细支气管、肺泡、中枢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等具有危害作用,氮氧化物与水结合最终会转化成硝酸和硝酸盐,对设备造成损害,减少设备的使用寿命。
在专利号为200410073108X的专利文件中公开了一种医疗仪器内部管道内表面的消毒方法,该方法如果采用空气作为气源,仍然会产生氮氧化物,为了避免产生氮氧化物,采用的是在高电压强电场下对纯氧进行电离的方式产生臭氧。这种方式也有不足:由于采用了纯氧,一旦有电火光就可能产生燃烧导致爆炸,具有一定的危险性。
因此,需要寻找一种产出物不含氮化物,并且安全有效不会泄露臭氧的消毒机。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产出物不含氮化物,并且安全有效不会泄露臭氧的消毒机。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医疗设备管道消毒机,主要包括机壳1,机壳的上部设置有显示屏和操作面板,机壳上设有回气管11和送气管12;使用时,医疗设备的管道的一端与出气管相连通,另一端与回气管相连通,机壳内设有控制系统、雾化器2、臭氧发生器3,气源通过气源管道送进臭氧发生器;臭氧发生器3产生的臭氧经过臭氧管送到雾化器2,与雾化器产生的水雾混合成臭氧水雾,臭氧水雾经过送气管12送到医疗设备的管道内,对管道内壁进行消毒;所述的回气管11与气液分离器4相连,将从医疗设备管道中回来的气雾进行气液分离,液体通过排液阀41进入集液瓶5,气体通过管道送到气囊6收集。
所述的气囊6采用可伸缩的结构,气囊上设有排气阀61。
所述的气囊的两个互相平行的端面,一个端面上设有管道与气液分离器相连,另一端面设有与电动装置相连的推杆7。
在气囊6上设有第一臭氧探头62;在气囊上设有负离子发生器或等离子发生器,产生的负离子或等离子通过管道输送进气囊内。
医疗设备管道消毒机工作时,控制系统启动电动装置,电动装置拉动推杆7,推杆拉动其所在的气囊端面,使气囊的两个端面之间的距离变大,从而使气囊的容积变大,从而在气囊内以及与其相连的管道内部产生负压,在负压的作用下吸引回气管、医疗设备管道内的气雾进入气液分离器分离,进而将分离后的气体吸入气囊内。
给医疗设备的管道消毒的过程中产生的气体都收集在气囊中,消毒结束后,当控制系统检测到第一臭氧探头62返回的臭氧浓度值达到排放标准时,控制系统驱动电动装置工作,电动装置启动推杆7,推杆压缩气囊,使气囊中的气体通过单向排气阀61排到机外。
还包括加液瓶8,在加液瓶与雾化器间的连接管道上设有单向进液阀81。
在气源管道上设有第一过滤器31,气源通过第一过滤器过滤后才送到臭氧发生器。
在臭氧管上设有第二臭氧探头3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山市丰申电器有限公司,未经中山市丰申电器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359289.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