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风速、风向检测装置的防堵引压探头有效
| 申请号: | 201310359091.3 | 申请日: | 2013-08-16 |
| 公开(公告)号: | CN103398733A | 公开(公告)日: | 2013-11-20 |
| 发明(设计)人: | 李军;张远征;孙世岭;于庆;莫志刚;吕青松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煤科工集团重庆研究院 |
| 主分类号: | G01D11/00 | 分类号: | G01D11/00;G01D21/02 |
| 代理公司: | 北京海虹嘉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29 | 代理人: | 谢殿武 |
| 地址: | 400039 ***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风速 风向 检测 装置 防堵引压 探头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适用于煤矿井下的安全附属设备,特别涉及一种风速、风向检测装置的防堵引压探头。
背景技术
矿井通风就是把地面空气连续不断的送往井下,同时连续不断地把井下污浊空气排出井外。矿井通风是煤矿安全生产的基础,它不但具有向井下各用风地点输送新鲜风流,保障井下作业人员呼吸的重要功能,同时,还具有稀释、排除矿井瓦斯与粉尘以及作业区间的降温等功能。合理的通风是抑制煤炭自然和火灾发展的重要手段,但如果通风系统布置不合理或管理不当,将恰恰是导致瓦斯积聚和自然发火以及造成瓦斯、火灾事故进一步扩大的主要原因。因此提高矿井的通风技术与监测水平是保证矿井正常生产和安全状况的基础,而风速、风向传感器是监测井下风速大小和风向状况的主要手段,为保障煤矿安全生产提供强有力技术保障。现有技术的风速传感器大多采用超声波涡街原理,测量手段较为单一,设备使用较为约束,不够灵活,且不能实现双向风速、风向测量,探头长期工作易受粉尘水汽影响,影响测量精度;后出现了差压式测量原理的传感器,比如收缩管式风速传感器,依然不能够实现双向风速、风向准确测量。
因此,需要一种风速、风向检测装置的防堵引压探头,适用于煤矿等条件极其恶劣的场合测量风速和风向的引压,探头具有较好的防冷凝水和粉尘堵塞引压通道的效果,以保证检测装置具有较高的测量精度和稳定性,结构简单,加工装配容易,节约使用成本。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一种风速、风向检测装置的防堵引压探头,适用于煤矿等条件极其恶劣的场合测量风速和风向的引压,探头具有较好的防冷凝水和粉尘堵塞引压通道的效果,以保证检测装置具有较高的测量精度和稳定性,结构简单,加工装配容易,节约使用成本。
本发明的风速、风向检测装置的防堵引压探头,包括用于取样的两个引压管,引压管流道设有导流槽。
进一步,所述导流槽沿引压管轴向设置;
进一步,所述导流槽沿引压管径向贯穿管壁;
进一步,还包括取样缓冲件,该取样缓冲件包括缓冲腔外壳和缓冲腔外壳内分隔形成的两个取样缓冲腔;两个引压管对应通过两个取样缓冲腔连通于两个出气口;
进一步,两个引压管之间对称设置,导流槽位于引压管的进气端部开口;
进一步,所述引压管采用皮托管结构,两个引压管的端部之间相背折弯;
进一步,两个引压管的导流槽之间沿径向相背设置;
进一步,两个引压管固定连接或一体成形于同一引压管法兰,该引压管法兰以端盖的形式可拆卸式密封连接于缓冲腔外壳;
进一步,其中一个取样缓冲腔直接由缓冲腔外壳形成,另一个取样缓冲腔由位于缓冲腔外壳内的短节内腔形成,该短节由引压管法兰与外界密封并沿其轴向压于缓冲腔外壳内。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本发明的风速、风向检测装置的防堵引压探头,采用引压管开导流槽的结构,消除冷凝水形成完整的表面张力,使其顺导流槽流出,具有较好的防冷凝水和粉尘堵塞的效果,适用于煤矿等条件极其恶劣的场合测量风速和风向,由于结构的简单性,抗粉尘水汽影响能力强,保证了风速、风向检测装置的测量精度和稳定性;采用两个引压管结构相同,使用时可双向测量,灵活方便,结构简单,加工装配容易,节约使用成本。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
图1为本发明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为本发明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侧视图;如图所示:本发明的风速、风向检测装置的防堵引压探头,包括用于取样的两个引压管(图中所示,引压管Ⅰ6和引压管Ⅱ7),所述引压管(引压管Ⅰ6和引压管Ⅱ7)流道设有导流槽(导流槽8和导流槽9);采用两个引压管结构,可实现双向采样,使用简单方便;取样时,可设定引压管Ⅰ6为高压引压管,引压管Ⅱ7为低压引压管;轴向所指为引压管的轴向,也就是气流沿引压管的流道方向。
本实施例中,所述导流槽(导流槽8和导流槽9)沿引压管(引压管Ⅰ6和引压管Ⅱ7)轴向设置,利于将冷凝水引出引压管(引压管Ⅰ6和引压管Ⅱ7)。
本实施例中,所述导流槽(导流槽8和导流槽9)沿引压管(引压管Ⅰ6和引压管Ⅱ7)径向贯穿管壁;加工方便,并进一步消除冷凝液的表面张力,并避免粉尘形成集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煤科工集团重庆研究院,未经中煤科工集团重庆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35909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绞龙式覆土设备
- 下一篇:一种城市污水深度净化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