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人造水草氧化沟的污水处理方法无效
| 申请号: | 201310352882.3 | 申请日: | 2013-08-14 |
| 公开(公告)号: | CN104370369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2-25 |
| 发明(设计)人: | 蒋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蒋华 |
| 主分类号: | C02F3/32 | 分类号: | C02F3/32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223021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人造 水草 氧化 污水处理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有关利用人造水草氧化沟进行污水处理的方法。
背景技术
采用氧化沟来处理污水,是近年来逐步发展起来的污水处理新方法。这是一种带有曝气装置的循环式水沟,利用沟内的活性污泥达到净化污水的目的。但是,这种污水处理方法存在着诸如占地面积大、伴有机械传动装置的噪音、活性污泥受水冲击后的“膨胀”等缺点。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要提供一种不易受季节、温度的影响,使用周期长、且极易固定的人造水草氧化沟的污水处理方法。
本发明是以如下方式完成的。
在由砖块和水泥砌成的氧化沟中,沿着水流的方向,上下数层横向排列着一定数量的人造水草。当被处理污水进入氧化沟中,沿着氧化沟流向前方时,必然要穿过人造水草。这时,被处理污 水中所夹带的有机悬浮性或可溶性营养物和微生物逐步被吸附于人造水草的纤维上,微生物借助于有机悬浮性或可溶性营养物大量繁殖,从而在人造水草纤维的表面形成生物膜。该生物膜能起到吸收、分解污染物的作用,使污水得到净化。
本发明中的氧化沟一般是由砖块砌成高约为2米、宽约为1.5米的水沟。氧化沟的长度可视场地情况适当缩短或延伸,一般可从数十米直至数千米。也可由几条氧化沟并列至适当长度,或是利用厂区周围的空闲土地砌成环形通路。
本发明中的人造水草由维纶、涤纶、腈纶等化学纤维制成。人造水草的主体是直径为0.3~0.5厘米的化学纤维绳索,在该绳索上每隔3~10厘米以绳索打结的形式对折地固定一束纤维,该纤维的长度为8~12厘米。由此而制成的人造水草,一旦浸入到水中,其纤维束就呈蓬松的球状体,能多量地吸附污水中的有机悬浮性或可溶性营养物及微生物。
人造水草在氧化沟中,上下数层横向排列,该排列的层数可随被处理污水的性状而变化。其纵向间隔一般可取6~12厘米,纵向间相邻的人造水草在排列时应使纤维束交替错开。人造水草横向固定于氧化沟壁上,其固定方式极为简单,一般可将人造水草的两端绳索扎紧于氧化沟壁的预埋铁环上或是穿入于预埋的人 造包扎带孔中,也可用砖压住绳索的两端。
实施方法,
排列顺序:
1是被处理污水蓄水池、2是回流水泵、3是充氧曝气泵、4是氧化沟、5是出水口、6是人造水草、7是人造水草固定件。
被处理的污水由泵或是利用液位差送至蓄水池1,再由蓄水池1的出口通到氧化沟4中。被处理污水在氧化沟4中沿着箭头所示方向流动。在流至氧化沟4的某一区段,由充氧泵3给予充氧,以此增加污水中的含氧量。被处理污水中所夹带的有机悬浮性或可溶性营养物和微生物在流经氧化沟4时,逐步被上下数层横向排列在氧化沟4中的人造水草6所吸附。微生物借助于有机悬浮性或可溶性营养物大量繁殖,从而在人造水草6的纤维束上形成一层生物膜。该生物膜吸收、分解被处理水中的污染物,从而达到净化污水的目的。经处理过的水在流至氧化沟4的终端时,一部分由出水口5排出,另一部分由回流泵2重新送回到氧化沟4中循环处理。
本发明的污水处理方法,适用于多种类型的污水处理,污水 的PH值应在6~9之间。此外,当污水的BOD,与COD的比值不同时,处理的容积负荷也不同;充氧装置的类型与数量不同,也会影响污水处理的有效容积负荷。一般情况下,如污水中的溶解氧(DO)保持在2或3毫克/升以上时,则可获得的有效容积负荷如下表所示, 对于一般工业污水,当0.3<R<0.5,被处理污水的COD值小于500毫克/升时,经过本污水处理方法处理12小时后,出水的COD值可在100毫克/升以下,符合污水处理后的排放指标。
采用本发明的污水处理方法后,由于在氧化沟中的水流方向,上下数层横向排列着一定数量的化学纤维制成的人造水草。微生物借助于人造水草上的纤维束及污水中的有机悬浮性或可溶性营养物而大量繁殖,形成一层能吸收、分解污染物的生物膜。所以与水生植物相比较,它不易受季节、温度的影响,使用周期 长,且极易固定。因此,本发明的污水处理方法对于多种工业废水的处理是极为有效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蒋华,未经蒋华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352882.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固体垃圾轻体空心保温砖
- 下一篇:一种生活垃圾全回收利用和无填埋处理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