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无土培育微稻苗接种稻纹枯病的人工发病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310351140.9 | 申请日: | 2013-08-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3392605A | 公开(公告)日: | 2013-11-20 |
发明(设计)人: | 张君成;郭地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西大学 |
主分类号: | A01H4/00 | 分类号: | A01H4/00;A01G7/06 |
代理公司: | 广西南宁公平专利事务所有限责任公司 45104 | 代理人: | 王素娥 |
地址: | 530004 广西***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无土 培育 稻苗 接种 稻纹枯病 人工 发病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农业技术和生物技术。具体是一种无土培育微稻苗接种稻纹枯病的人工发病方法。
背景技术
稻纹枯病是我国水稻生产的首要病害,每年可造成68亿多公斤稻粮损失。该病害的科学有效防治有赖于该病害的基础研究,而许多基础研究又离不开人工接种发病这基本手段。至今,有关该病害的人工发病技术,已有不少成熟的方法,归结起来,主要有成株期接种和苗期接种方法两大类,并派生出撒施接种、嵌入接种等方法。一般地,成株期接种能获得更切合生产实际的结果,因而在品种抗病性评比和某些生产试验中应用较多,但在成株期接种方法体系中,存在费力耗时;占用空间场地较大;试验结果易受环境条件影响等突出弊病,因而阻碍了其在许多试验工作中的应用;苗期接方法,所用的稻苗相对地比成株期的小,试验占用时间和空间方面,与成株期接种方法相比,已大有改观,不过,当前国内外广为应用的苗期接种方法均是在稻苗的3~5叶期后进行接种,这种方法体系中,育苗耗时2周以上,接种观察耗时1周以上,试验工作一般要跨越3周多的时长,这对某些要求短期内获得结果的试验工作,如分子植病研究的致病突变体鉴定,抗病基因表达,以及侵染过程的病菌-寄主互作信息传递等,仍有时间过长之嫌;为获得健壮的稻苗,需要提供充分的阳光和补充肥料,实施全套工作仍需使用温室等较大的空间场地;而且在试验期间的局部条件,如湿度、温度、肥水等控制方面,仍存在一定的难度,或者受到装备条件的限制等。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利用病菌能侵染微小稻苗而正常致病的特性,提供一种利用无土培育微稻苗接种稻纹枯病的配套器具与实施方法。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
1.一种无土培育微稻苗接种稻纹枯病的人工发病方法的配套器具,其特征在于:该配套器具的构件由培养皿、玻璃罩、平底盘组成。
所述的玻璃罩将培养皿全部罩住;玻璃罩和培养皿全部置在平底盘内。
2.一种无土培育微稻苗接种稻纹枯病的人工发病方法,其特征在于,实施操作步骤如下:
1)配套器具准备:使用前用洁净剂洗涤干净配套器具培养皿、玻璃罩、平底盘。
2)育苗用水琼脂基质平板的制备:用水琼脂作无土培育微稻苗的基质,水琼脂基质平板的制备方法是:按比例:琼脂/水=3g/1000ml,称取琼脂放入干净水中,加热至全部琼脂熔化后,倒入培养皿中,形成约5mm厚的水琼脂基质平板。琼脂的用量比例,以熔化冷却后,能凝固但不过硬为宜,不同供货商的琼脂性能可能有异,因而用量有别。
3)微稻苗培育:取水稻种子按常规方法浸种催芽。选取催芽萌动一致的种子点播到制备好的水琼脂基质平板面上,将种子留在面上或按压入琼脂平板内;将播种后的培养皿转入平底盘内,取玻璃罩将培养皿罩在平底盘内,取清水注入平底盘,形成和保持薄层浅水,使玻璃罩内部封闭并形成罩内稳定的高湿状态。
将全套育苗装置放在室内能采光的地方。一般明亮的室内散射光即能满足微稻苗生长的要求,应避免直射阳光的照晒,这容易引起玻璃罩内增温。在温度为30℃条件下培育。
培育的微稻苗的苗高小于8cm,以4~5cm最合适。
4)接种体准备:将待接种菌株移植到PSA平板培养基上,PSA培养基为:马铃薯200g;蔗糖20g;琼脂20g;水1000ml;在温度30℃下培养至菌落刚长满平板,取直径为6mm打孔器在平板菌落外周打取大小一致的菌丝琼脂圆块,以此菌丝块作为定量接种的接种体。
5)接种操作:取步骤3)培育获得的微稻苗,打开微稻苗上方的玻璃罩,挑取步骤4)的菌丝块定量接种放置在微稻苗基部琼脂平板面上,菌丝块边缘触及微稻苗基部。
6)接种后管理:接种完成后,补充平底盘的薄层浅水,重新罩上玻璃罩,回到原来育苗的条件下继续培育,将温度条件改变为28℃。接种30小时后可见发病坏死斑,随时间推移到接种3天后,微稻苗上呈现清晰的较大病斑。
本发明的优点是:
1)无土法育苗,容易实现全过程的无菌化。
2)整套方法全程时间短;一般不超过一周。
3)占用空间小;且配套器具装置可以叠放,空间利用率高。
4)温度、湿度和水肥等重要发病条件容易控制,一致性好。
5)病害反应清晰稳定,结果重现性好。
6)实施操作简易,过程管理简单。
7)总体技术简单,容易实现技术方法的标准化。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用的配套器具示意图。
图中:培养皿1,玻璃罩2,平底盘3。
图2是本发明配套器具的配套工作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西大学,未经广西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351140.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基于机器视觉的角度检测装置及方法
- 下一篇:一种增量的数据同步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