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车辆内部部分的自支撑减震组件在审
申请号: | 201310344588.8 | 申请日: | 2013-08-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3661146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3-26 |
发明(设计)人: | 赫克托·古铁雷斯;马·阿杰莱达·安托林·费尔南德斯;奥马尔·卢戈·罗德里格斯 | 申请(专利权)人: | 格鲁坡·安托林-英杰尼瑞亚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R13/02 | 分类号: | B60R13/02 |
代理公司: | 北京汇泽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8 | 代理人: | 程殿军 |
地址: | 西班牙*** | 国省代码: | 西班牙;ES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车辆 内部 部分 支撑 减震 组件 | ||
1.一种用于车辆内部部分的自支撑减震组件,包括组合至框架(3)的立体结构(2),该立体结构包括:连接至框架(3)的结构针织层(2.2),其为了支撑在正常使用期间通常施加于自支撑减震组件(1)上的任何力;连接于框架(3)的形状针织层(2.1),其为了定型自支撑减震组件;具有间隔纱(2.3.2)的芯层(2.3),其将形状针织层(2.1)连接至结构针织层(2.2);所有这些层(2.1、2.2、2.3)紧密结合成一个单独的元件,立体结构(2)具有将其连接至框架(3)的连接方式(5),其特征为:
结构针织层(2.2)利用拉紧力T1连接至框架(3),形状针织层(2.1)利用成型力T2连接于框架(3),其中T1大于T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车辆内部部分的自支撑减震组件,其特征在于,框架(3)是车辆内部部分(10.1)的框架的部分(3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车辆内部部分的自支撑减震组件,其特征在于,框架(3)是安装在车辆内部部分(10.1)上的附加的框架部分(300)。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车辆内部部分的自支撑减震组件,其特征在于,框架(3)是车辆内部部分的框架的部分(30)和在车辆内部部分(10.1)上的附加的框架部分(300)。
5.根据权利要求2或3或4所述的用于车辆内部部分的自支撑减震组件,其特征在于,更进一步地包括安装在框架(3)上的第二框架(4),以将附加应力施加至立体结构(2),其中所述附加应力通过改变第二框架(4)对于框架(3)的相对位置来缓和。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车辆内部部分的自支撑减震组件,其特征在于,更进一步地包括组合在立体结构(2)和框架(3)的支架元件,以加强立体结构(2)。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车辆内部部分的自支撑减震组件,其特征在于,形状针织层(2.1)的边缘(2.1.1)和结构针织层(2.2)的边缘(2.2.1)相对于芯层(2.3)的边缘(2.3.1)向外突出。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用于车辆内部部分的自支撑减震组件,其特征在于,形状针织层(2.1)的边缘(2.1.1)和结构针织层(2.2)的边缘(2.2.1)是一起安装形成第一单独的边缘(2.4)。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车辆内部部分的自支撑减震组件,其特征在于,形状针织层(2.1)的边缘(2.1.1)和结构针织层(2.2)的边缘(2.2.1)未相对于芯层(2.3)的边缘(2.3.1)向外围突出,如此三个边缘(2.1.1、2.2.1、2.3.1)形成第二个单独的(2.5)。
10.根据权利要求7、8或9所述的用于车辆内部部分的自支撑减震组件,其特征在于,加强部分(11)连接至形状针织层(2.1)的边缘(2.1.1)、结构针织层(2.2)的边缘(2.2.1)、第一个单独的边缘(2.4)或第二个单独的边缘(2.5)。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车辆内部部分的自支撑减震组件,其特征在于,立体结构(2)和框架(3)的连接方式(5)选自型材、夹具、红外线、超声、吊钩和周边框架以及加强孔之间。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车辆内部部分的自支撑减震组件,其特征在于,立体结构(2)包括由相应的变化区域(7)限定和划界的两个不同的减震区(6),其中形状减震区连接至结构针织层(2.2),其中接近于减震区(6)的变化区域(7)的厚度小于减震区(6)的厚度。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用于车辆内部部分的自支撑减震组件,其特征在于,两个减震区(7)的芯层(2.3)具有不同厚度、不同弹性或二者都有。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用于车辆内部部分的自支撑减震组件,其特征在于,形状针织层(2.1)的两个减震区(6)具有不同的抛光。
15.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用于车辆内部部分的自支撑减震组件,其特征在于,结构针织层(2.2)和形状针织层(2.1)在变化区域(7)连接在一起,如此,一层接触另一个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格鲁坡·安托林-英杰尼瑞亚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格鲁坡·安托林-英杰尼瑞亚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344588.8/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