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感应加热线圈的制造装置及感应加热线圈的制造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310343650.1 | 申请日: | 2013-08-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3874255B | 公开(公告)日: | 2016-11-30 |
发明(设计)人: | 坂部浩司;鲤江正幸;中原正夫 | 申请(专利权)人: |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5B6/36 | 分类号: | H05B6/36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27 | 代理人: | 党晓林;王小东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感应 加热 线圈 制造 装置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感应加热线圈的制造装置及感应加热线圈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感应加热线圈的制造装置(感应加热线圈的制造方法):将线材卷绕于截面呈四边形的卷轴,将卷绕于卷轴的状态的线材沿卷轴的轴向进行一次压缩,进而,将线材支承成弯曲状,并将线材沿卷轴的轴向进行二次压缩。
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4771014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能够维持卷绕于卷轴并加压成型而得到的线材的形状,并将带卷绕于线材。
技术方案1的发明为一种感应加热线圈的制造装置,所述感应加热线圈的制造装置具备:第1模具,其对卷绕于卷轴的线材在该线材的轴向一端侧进行支承,并沿着从该线材的外周侧朝向内周侧的方向形成有切口;第2模具,其用于填埋所述切口;第3模具,其在与所述第1模具和所述第2模具之间夹持所述线材来进行加压成型;以及带卷绕装置,在使所述第2模具和所述第3模具从支承有加压成型后的线材的状态的所述第1模具退避后,所述带卷绕装置利用所述切口将带卷绕于所述线材。
技术方案2的发明为技术方案1所述的感应加热线圈的制造装置,所述第1模具具有:所述卷轴,其形成有所述切口的内周部分,所述内周部分配置在所述线材的内周侧;以及支承部,其设置于所述卷轴的轴向一端侧,并形成有所述切口的比所述内周部分靠外周侧的部分,所述支承部对所述线材在该线材的轴向一端侧进行支承。
技术方案3的发明为技术方案2所述的感应加热线圈的制造装置,所述第1模具具有夹持部,所述夹持部以能够沿所述轴向移位的方式设置于所述卷轴的轴向另一端侧,在所述夹持部与所述支承部之间夹持所述线材,所述第3模具经由所述夹持部将所述线材夹持在该第3模具与所述支承部之间并进行加压。
技术方案4的发明为技术方案1~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感应加热线圈的制造装置,其具备夹持部件,在使所述第3模具从所述第1模具退避后,以开放所述切口的方式将所述线材夹持在所述夹持部件和所述第1模具之间。
技术方案5的发明为技术方案1~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感应加热线圈的制造装置,其具备按压部件,该按压部件以开放所述切口的方式按压所述线材的外周。
技术方案6的发明为一种感应加热线圈的制造方法,其包括:准备工序,在所述准备工序中,准备技术方案1~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感应加热线圈的制造装置;卷绕工序,在所述卷绕工序中,将线材卷绕于所述卷轴;加压成型工序,在所述加压成型工序中,将卷绕于所述卷轴的线材夹持在所述第1模具及所述第2模具与所述第3模具之间来进行加压成型;退避工序,在所述退避工序中,在所述加压成型工序后,使所述第2模具和所述第3模具从支承有所述线材的状态的所述第1模具退避;以及带卷绕工序,在所述带卷绕工序中,在所述退避工序后,利用所述切口,通过所述带卷绕装置将带卷绕于被所述第1模具支承的线材。
技术方案7的发明为技术方案6所述的感应加热线圈的制造方法,在所述准备工序中,准备技术方案4所述的感应加热线圈的制造装置,所述感应加热线圈的制造方法包括夹持工序,在所述夹持工序中,在所述加压成型工序后使所述第3模具退避后、且在所述带卷绕工序之前,借助所述夹持部件以开放所述切口的方式将所述线材夹持在所述夹持部件和所述第1模具之间。
技术方案8的发明为技术方案6或7所述的感应加热线圈的制造方法,在所述准备工序中,准备技术方案5所述的感应加热线圈的制造装置,所述感应加热线圈的制造方法包括按压工序,在所述按压工序中,在所述卷绕工序之后且在所述带卷绕工序之前,借助所述按压部件以开放所述切口的方式按压所述线材的外周。
根据本发明技术方案1的结构,与在线材未被第1模具支承的状态下将带卷绕于该线材的情况相比,能够在维持卷绕于卷轴且被加压成型的线材的形状的同时将带卷绕于线材。
根据本发明技术方案2的结构,与第1模具不具有卷轴的情况相比,能够以限制了卷绕于卷轴并被加压成型的线材向内周侧散开的状态将带卷绕于线材。
根据本发明技术方案3的结构,与第1模具不具有夹持部的情况相比,能够以限制了卷绕于卷轴并被加压成型的线材向轴向侧散开的状态将带卷绕于线材。
根据本发明技术方案4的结构,与不具有夹持部件的情况相比,能够在第3模具退避后,以限制了线材向轴向侧散开的状态将带卷绕于线材。
根据本发明技术方案5的结构,与不具有按压部件的情况相比,能够以限制了线材向外周侧散开的状态将带卷绕于线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富士施乐株式会社,未经富士施乐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34365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