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发电机组的喷淋消烟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310339483.3 | 申请日: | 2013-08-07 |
| 公开(公告)号: | CN103422948A | 公开(公告)日: | 2013-12-04 |
| 发明(设计)人: | 沈卫东;王培文;陈兆海;王盛春;徐嘉锋;宋思洪;王建立;贾瑞正;曹春兰;王强;刘选俊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人民解放军重庆通信学院 |
| 主分类号: | F01N3/04 | 分类号: | F01N3/04;B01D47/06 |
| 代理公司: | 重庆大学专利中心 50201 | 代理人: | 王翔 |
| 地址: | 400035***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发电 机组 喷淋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发电机组外接碳烟净化技术。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发电机组工作时的排放污染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柴油机的尾气成分中,以PM(碳烟微粒)、NO×(氮氧化物)、CO、CO2、HC(碳氢化合物)为主。其中,PM会导致呼吸道感染、心脏病、支气管炎、气喘、肺炎、肺气肿等疾病,严重影响着机组操作人员的健康,机组工作时,碳烟散发到大气中,也成为造成大气的污染,PM2.5已经成为一个被公众广泛接受的大气指标。尽管我国对柴油发电机组等非道路移动机械用柴油机的排放问题非常重视,2007年发布了《GB20891-2007非道路移动机械用柴油机排气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中国Ⅰ、Ⅱ阶段)》,但由于目前我国大功率柴油发电机组生产厂家大多为成套、组装型企业,污染值控制不达标等问题仍然存在,且在工矿企业中,早前生产的高排放的大存量发电机组仍在使用。大功率柴油发电机组的排放污染问题依然严峻。
目前,针对柴油机的PM较为成熟的控制技术主要有颗粒捕集器(DPF)技术、氧化催化器(DOC)技术和非过滤技术,其中DPF技术在国外较为成熟,但再生技术成为技术瓶颈。DOC技术在国外应用较多,但其对柴油的硫含量要求较高,我国柴油硫含量较高,容易导致催化剂中毒而失效。因此成本低,结构简单对PM均有较好净化效果的喷淋消烟净化等非过滤技术更适合中国柴油发动机尾气治理现状。
发明内容
本发明创造的目的是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传统颗粒捕集器(DPF)和氧化催化器(DOC)的不足,提供一种经济可靠,操作简单的喷淋消烟净化装置,这种装置能高效去除发动机组排放的颗粒物,同时水洗溶液的消耗量很低,保证了装置的长时间运行。
为实现本发明创造目的而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这样的,一种发电机组的喷淋消烟装置,包括一个中空箱体,所述箱体内部具有一块将其分隔为上下两部分的水平分隔板,所述水平分隔板下方为溶液箱,所述水平分隔板上方具有一块垂直分隔板,所述垂直分隔板将水平分隔板上方的空间分隔为两部分,即垂直分隔板一侧为喷淋箱、另一侧为散热箱。所述溶液箱内盛装喷淋液,所述溶液箱的箱壁上开有加液口和排污口。所述散热箱内部具有喷淋泵、分流管Ⅰ、分流管Ⅱ、分流管Ⅲ和散热器。所述分流管Ⅰ的一端连接喷淋泵的进水口、另一端穿过所述水平分隔板后插入到溶液箱内的喷淋液中。所述分流管Ⅱ的一端连接喷淋泵的出水口、另一端连接散热器的进水口。所述喷淋箱的侧壁开有尾气进口、顶部开有尾气出口。所述喷淋箱上方安装喷淋管,所述分流管Ⅲ一端连接散热器的出水口、另一端连接喷淋管的进水口。所述喷淋箱的底部的水平分隔板上开有回液口,所述回液口连通喷淋箱和溶液箱。
本发明结构紧凑,喷淋箱形成多腔结构,既可以提高喷淋捕捉颗粒效果,又可以回收溶液,减少消耗。本发明配有散热箱,保证了装置长时间运行时的喷淋效果。
附图说明
本发明创造的装置可以通过附图给出的非限定性实施例进一步说明。
图1为为本发明的整体外观图;
图2为本发明的内部结构图;
图3为本发明的内部结构图。
图中: 1-尾气进口;2-进风口;3-喷淋箱;4-尾气出口;5-散热器;6-散热箱;8-溶液箱;9-液位指示器;10-喷淋管;11-挡流板Ⅰ;12-丝网除雾器;13-喷淋泵;14-控制面板;15-加液口;16-回液口;17-排污口;18-挡流板Ⅱ,19-水平分隔板,20-垂直分隔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创造作进一步说明,但不应该理解为本发明创造上述主题范围仅限于下述实施例。在不脱离本发明创造上述技术思想的情况下,根据本领域普通技术知识和惯用手段,做出各种替换和变更,均应包括在本发明创造的保护范围内。
本实施例所公开的装置包括了三个箱:下部为溶液箱8,溶液箱8里装有水或者带有能增加吸附效果的添加剂的溶液;上部分为两个箱,即喷淋箱3和散热箱6。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重庆通信学院,未经中国人民解放军重庆通信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339483.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连接器半自动紧固工装
- 下一篇:一种可快速转换线缆的跳线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