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催化协同旋转滑动电弧放电等离子体发生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10339418.0 | 申请日: | 2013-08-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3415133A | 公开(公告)日: | 2013-11-27 |
发明(设计)人: | 宋凌珺;刘超帅;李兴虎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主分类号: | H05H1/32 | 分类号: | H05H1/32;H05H1/34 |
代理公司: | 北京慧泉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32 | 代理人: | 王顺荣;唐爱华 |
地址: | 100191***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催化 协同 旋转 滑动 电弧 放电 等离子体 发生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催化协同旋转滑动电弧放电等离子体发生装置,属于等离子制氢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氢气作为一种可再生的二次能源,具有热值高、反应速度快、可通过多种反应途径制得,并能以气态或液态储存等优点。氢气的燃烧和电化学反应的产物均为水,因此以氢气为能源可以有效的缓解温室效应、酸雨、环境污染等问题。
尽管氢气作为化石燃料的替代能源存在诸多优点,但其制备与贮存方式限制了其进一步应用。传统的制氢技术是以化石燃料为原料,采取水蒸气重整法、部分氧化法或自热重整法,在制得氢气的同时,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因此对环境会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同时,传统制氢技术在能源利用率方面较低。而等离子体制氢是近十几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制氢技术,它是利用气体通过高压电极间的空间时,电极间流动的电子使气体分子分裂,产生物质的第四态——等离子体。由于等离子体中存在活性自由基(如O、OH、O3等),因而可引发部分化学反应的发生。等离子体制氢装置结构简单、制氢速度快、启动快、可以不用催化剂、可在常温常压下、极短的时间和较小的反应空间内引发制氢反应,因此被认为是多变条件下小规模生产氢气的理想选择。
目前主要的等离子体制氢技术包括电晕放电等离子体重整制氢、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重整制氢、微波放电等离子体重整制氢和滑动电弧放电等离子体重整制氢等。其中滑动电弧放电因其可以同时保持高水平的非平衡等离子体,电子温度和电子密度高,且制造成本较低而广受关注。
一般的滑动电弧等离子体制氢装置中,放电区域近似二维平面,放电面积小,导入的气体进入反应腔,在高压电弧的作用下进行电离。为了推动电弧的不断产生,导入的气体必须保持较大的流速,因此导致气体在放电区域停留时间过短、反应不充分。而增大放电区域的面积可提高氢产率以及单位时间的氢产量。本发明采用旋转滑动式电弧放电,放电区域为三维,且放电时间长。采用催化剂协同反应,可进一步提高转化效率。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了提高滑动电弧等离子体制氢装置的制氢效率和氢气产量,针对传统的滑动电弧等离子体制氢装置存在的上述问题,根据等离子体的特性,提供了一种催化协同旋转滑动电弧放电等离子体发生装置。
本发明一种催化协同旋转滑动电弧放电等离子体发生装置,其特征包括外壳、催化剂腔体、中心电极、中心电极接线柱、外电极、外电极接线柱、螺旋气道和底座。它们之间的位置连接关系是:外电极接线柱固定于底座上设置的外电极孔内,且一端通过螺纹与外电极连接;中心电极接线柱固定于底座上设置的中心电极孔内,且一端与中心电极连接;底座上设置的进气口的内侧对准螺旋气道的进气端;中心电极、外电极以及外壳都固定于底座上。催化剂腔体置于外壳内部的反应腔内,通过催化剂腔座下边沿的凸起固定在外电极上方。
所述底座为圆柱结构,其上分别设有外电极孔、中心电极孔、进气口;在其上方开有两阶同心凹槽,第一阶大径凹槽固定外电极,第二阶小径凹槽固定螺旋气道。其中第一阶大径凹槽设有内螺纹,与外电极下端的外螺纹连接;在底座的侧面分别设有两个电极孔,其沿底座的中心线呈上下布置,上方电极孔内固定有外电极接线柱,下方电极孔内固定有中心电极接线柱;与电极孔相对的另一侧设有进气口,其内侧对准螺旋气道的进气端。
所述螺旋气道为圆柱结构,其圆周面设有螺旋槽,中央设有通孔,用来固定中心电极。
所述中心电极为上方圆台形,下方为柱形,固定于螺旋气道的中央通孔内。其下方设有螺纹孔,用来与中心电极接线柱连接。
所述外电极为圆筒结构,固定于底座的第一阶凹槽内,其下段设有螺纹孔,用来与外电极接线柱连接。外电极下方设有外螺纹,用来与底座的第一阶凹槽的内螺纹连接。
所述外壳为圆筒结构,上方为圆弧形,并设有出气口,其下端与底座固连。
所述外电极接线柱为柱状结构,固定于外电极孔内,一端设有外螺纹,与外电极连接。
所述中心电极接线柱为柱状结构,固定于中心电极孔内,一端设有外螺纹,与中心电极连接。
所述催化剂腔体由催化剂腔盖和催化剂腔座组成。催化剂腔盖通过边沿的凸起部分与催化剂腔座牢牢固定。催化剂腔体通过下端边沿凸起固定于外电极上方。催化剂腔盖和催化剂腔座其上都设有方孔,在该腔体内加入催化剂,反应气从腔体底部的方孔进入催化剂腔体内,经催化协同作用后,从催化剂腔盖的方孔排出。
本发明的工作原理及工况简介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未经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33941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尺骨鹰嘴骨折体外复位固定器
- 下一篇:一种一次性宫颈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