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对接式汽车无效
申请号: | 201310337539.1 | 申请日: | 2013-08-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4340286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2-11 |
发明(设计)人: | 徐聪聪 | 申请(专利权)人: | 徐聪聪 |
主分类号: | B62D39/00 | 分类号: | B62D39/00;E01C9/08;E01C9/02 |
代理公司: | 济南诚智商标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7105 | 代理人: | 郑宪常 |
地址: | 250200 山东省济南市***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对接 汽车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领域,尤其是一种对接式汽车。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小汽车被人们所拥有,而堵车现象在城市中也越来越普遍;经常可见一条路上全是堵车中停滞的车辆,而像救护车等急需通行的车辆,若只是依靠其它车辆让路、建应急车道或者立法,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需要一种更为便捷的方式。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对接式汽车,可在堵车时将车辆首尾对接起来,让车辆本身变成路,实现车上行车,供救护车或急需通行的车辆通行,达到挽救生命,节约时间的效果。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对接式汽车,包括汽车主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汽车主体其底盘下端设置有自动升降装置,所述汽车主体的顶部设置有自动对接装置,驾驶室内设有与自动对接装置、自动升降装置相电接的控制装置。
所述的自动升降装置包括:动力装置、升降柱以及设置在升降柱下的驱动轮,所述的动力装置设置在底盘的上部,所述升降柱通过连接板与底盘相连;所述的升降柱为两个,在底盘前后两端相互平行设置。
所述的自动对接装置,包括设置在车顶上的对接板,所述对接板上设置有电磁感应块。
进一步,所述的对接板上两侧设有凹槽轨道,凹槽轨道底为加固防滑钢板,两条凹槽轨道的间距与救护车的两边轮子的间距一致。这样可以使救护车的行驶更安全,相当于在路轨上行驶,从而防止救护车掉落的现象发上。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通过车顶上的对接板,将堵车时前后车辆对接起来,构成一条“车顶路”供急需通行的车辆行走,挽救生命,节约时间。
附图说明
图1为一种对接式汽车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一种对接式汽车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一种对接式汽车的仰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自动升降装置的(升降状态)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的汽车的(对接状态)结构示意图;
图中:1汽车主体,2底盘,3动力装置,4升降柱,5连接板,6对接板,7电磁感应块,8凹槽轨道,9车轮,10驱动轮。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说明书附图对本发明的一种对接式汽车作以下详细地说明。
如图1-4所示:一种对接式汽车,包括汽车主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汽车主体其底盘2下端设置有自动升降装置,所述汽车主体的顶部设置有自动对接装置,驾驶室内设有与自动对接装置、自动升降装置相电接的控制装置(图中未示出)。
所述的自动升降装置包括:动力装置3、升降柱4以及设置在升降柱下的驱动轮10,所述的动力装置设3置在底盘2的上部,所述升降柱4通过连接板5与底盘2相连,相互平行的升降柱4平行安装与底盘2前后两端。
所述的动力装置3为液压装置或电动装置,司机在驾驶室内控制该动力装置3,当汽车需要抬升高度时,使升降柱4升起,这样,可控制汽车本体达到所需要的高度;另外,所述的动力装置3可单独控制的每根升降柱4其升降高度。例如可以使汽车出现前倾或后仰的运行状态。
所述的自动对接装置,包括设置在车顶上的对接板6,所述的对接板具有一定的抗压能力,并能承受一辆车的重量,不弯折。在所述对接板上设置有电磁感应块7,前后车辆的对接板6通过电磁感应块7相对接在一起。
当汽车出现堵车情况时,在后的救护车或急需通行的车辆,可向前面的车辆发出对接信号。当前方车辆的车顶组成“车顶路”后,在后车辆便可通过自动升降装置,缓满升起,并使得在后车辆的车轮平面与“车顶平面”在同一水平面上,如图4所示:前升降柱停止运行,后升降柱继续上升,使得救护车在重力的作用下,逐步被推向“车顶路”。
进一步,在对接板6相应感受器感受到将有救护车在上面经过时,将升降柱4伸长至路面,为车辆提供着力点,加大车辆的支撑强度。
进一步,所述的对接板6上两侧设有凹槽轨道8,凹槽轨道8底为加固防滑钢板,两条凹槽轨道的间距与救护车的两边车轮9的间距一致。这样可以使救护车的行驶更安全,相当于在路轨上行驶,从而防止救护车掉落的现象发上。进一步,所述的对接板6为太阳能电池板。连接在车的运行与制动装置上,以提供能量,减少耗能。
除说明书所述的技术特征外,均为本专业技术人员的已知技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徐聪聪,未经徐聪聪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337539.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悬浮式海上输电装置
- 下一篇:一种双边磨边机玻璃磨削加工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