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潮流能发电水轮机的变桨距机构无效
| 申请号: | 201310334352.6 | 申请日: | 2013-08-02 |
| 公开(公告)号: | CN103397980A | 公开(公告)日: | 2013-11-20 |
| 发明(设计)人: | 肖钢;王树杰;张理;谭俊哲;于汀;吴勇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中海油研究总院;中国海洋大学 |
| 主分类号: | F03B15/04 | 分类号: | F03B15/04 |
| 代理公司: | 北京纪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5 | 代理人: | 关畅;王春霞 |
| 地址: | 100010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潮流 发电 水轮机 变桨距 机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潮流能发电水轮机的变桨距机构。
背景技术
海洋潮流作为一种清洁、可再生能源对环境的影响甚微,且资源丰富,目前世界各国对潮流能发电技术的研究和投入力度均在加大。潮流发电装置是常用的一种利用海洋潮流能发电的设备,潮流发电装置通常由水轮机进行发电,海洋潮流驱动水轮机中的叶片带动轮毂转动,转动中的轮毂带动机舱中的发电机转动实现发电。然而当海洋潮流流动的速度偏低时,就会造成潮流发电装置中的水轮机不容易起转,甚至不能发电;当海洋潮流流动的速度发生变化时,水轮机发电功率不稳,并且不能始终在较高获能效率条件下进行发电;当海洋潮流流动方向发生180°变化时,在不改变水轮机方向的情况下,轮毂叶片的角度不能满足高效发电的要求。因此,现有技术中的潮流发电装置容易受环境影响导致发电效率较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潮流能发电水轮机的变桨距机构,为一种适用于双向水平轴水轮机发电机组的变桨距机构,可实现水轮机的低速启动和最大功率的捕获。
本发明所提供的潮流能发电水轮机的变桨距机构,它包括变桨距轮毂、大锥齿轮、小锥齿轮、叶片轴和叶片;
所述变桨距轮毂的一端依次与减速器和驱动电机相连接,且所述减速器与所述驱动电机设于一外罩内;
所述减速器的另一端与所述大锥齿轮相连接,所述大锥齿轮与至少2个所述小锥齿轮啮合;
所述叶片轴设于所述变桨距轮毂上,且可通过所述小锥齿轮的转动而转动;所述叶片轴上设有所述叶片;
上述的潮流能发电水轮机的变桨距机构中,所述变桨距轮毂设于一个主轴上,以驱动机舱内部的发电机构运转。
上述的潮流能发电水轮机的变桨距机构中,所述小锥齿轮上设有位置传感器,用于测量转角的大小,实现精确控制叶片的桨距角。
上述的潮流能发电水轮机的变桨距机构中,所述减速器可通过一套筒固定在所述变桨距轮毂上。
上述的潮流能发电水轮机的变桨距机构中,所述叶片轴可通过轴套筒设于所述变桨距轮毂上。
上述的潮流能发电水轮机的变桨距机构中,所述叶片轴与所述轴套筒之间设有密封机构。
上述的潮流能发电水轮机的变桨距机构中,所述大锥齿轮可与6个所述小锥齿轮啮合配合。
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驱动电机与减速器安装在变桨距轮毂的前端,有效地减少了变桨距轮毂结构的体积,结构紧凑,并且水轮机外罩采用流线型设计有效地减少了水流的正向冲击,安全可靠。
(2)采用驱动电机和减速器机构,不仅实现浆距角的精确可靠控制,而且可输出较大的转矩,便于的同步变桨距。
(3)使用锥齿轮实现转动方向的改变,可使水轮机叶片产生至少180度的旋转,适用于双向潮流能的利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变桨距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各标记如下:
1外罩、2变桨距轮毂、3叶片、4驱动电机、5减速器、6套筒、7大锥齿轮、8小锥齿轮、9叶片轴、10轴套筒、11主轴。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说明,但本发明并局限于以下实施例。
如图1所示,本发明提供的潮流能发电水轮机的变桨距机构包括变桨距轮毂2、大锥齿轮7、小锥齿轮8、叶片轴9和叶片3;其中变桨距轮毂2的一端依次与减速器5和驱动电机4相连接,且减速器5与套筒6相连接,该套筒6固定在变桨距轮毂2的中壁上;减速器5与驱动电机4设于一外罩1内,以防止前端漏水。该减速器5的另一端与大锥齿轮7相连接,大锥齿轮7与6个小锥齿轮8啮合,以控制小锥齿轮8的转动。在小锥齿轮8上设有位置传感器(图中未示),用于测量转角的大小,实现精确控制叶片的桨距角。叶片轴9通过轴套筒10固定于变桨距轮毂2上,且叶片轴9与轴套筒10之间设有密封机构(图中未标),小锥齿轮8的转动可带动叶片轴9转动。叶片轴9上设有叶片3,叶片3可绕自身轴线转动。整个变桨距轮毂2固定在主轴11上,驱动水轮机的机舱内部发电装置运转。
在潮流水轮机正常工作的情况下,水轮机外罩防止驱动电机进水,叶片固定于轮毂上,其可以实现绕叶柄轴自身的转动来改变桨距角。
本发明的变桨距机构主要存在以下三种工作状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中海油研究总院;中国海洋大学,未经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中海油研究总院;中国海洋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334352.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