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生活垃圾渗漏液零排放的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310332469.0 | 申请日: | 2013-08-02 |
| 公开(公告)号: | CN103359887A | 公开(公告)日: | 2013-10-23 |
| 发明(设计)人: | 林小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莞市粤源包装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C02F9/14 | 分类号: | C02F9/14 |
| 代理公司: | 东莞市华南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44215 | 代理人: | 李玉平 |
| 地址: | 523000 广东省东莞市***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生活 垃圾 渗漏 排放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生活垃圾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生活垃圾渗漏液零排放的方法。
背景技术
在城市生活垃圾的卫生填埋过程中,会从垃圾层中渗出高浓度的有机废水,即渗滤液。对渗滤液水量变化规律的研究是卫生填埋场环境污染控制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渗滤液处理工程规模确定的重要基础工程。渗滤液控制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渗滤液水质的控制;二是渗滤液水量的控制。
垃圾渗漏液中的污染物通过垂直渗透穿过覆盖层与地下水接触后,除了分子扩散外,还将随地下水流动,向下游区域迁移和扩散,污染垃圾场周围的地下水。如果将垃圾渗漏液排到江河湖海中,将会对这些地表水造成严重污染。因此,如何减小垃圾渗漏液对地下水和地表水的影响是垃圾场设计和环境保护中的重要问题。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和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生活垃圾渗漏液零排放的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一种生活垃圾渗漏液零排放的方法,它包括以下步骤:
一种生活垃圾渗漏液零排放的方法,它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A、使垃圾渗漏液集中流向一水渠中,然后将水渠中的垃圾渗漏液引入到数个沉降池中进行依次沉降,所述数个沉降池由高到低依次排布;
步骤B、将最后一个沉降池中的垃圾渗漏液排向一级池塘,所述一级池塘内养殖观赏鱼;
步骤C、围绕着一级池塘的挖一个二级池塘,一级池塘的水渗入到二级池塘中,所述二级池塘养殖鱼苗;
步骤D、二级池塘的部分水经过沟渠流入到水渠内,与水渠内的垃圾渗漏液混合后进行新一轮的循环,实现了垃圾渗漏液零的排放。
所述水渠、沉降池、一级池塘、二级池塘、沟渠的周围种植有树木和花草,树木和花草可吸收垃圾产生的氮素,改善垃圾堆场周围的土壤。
所述步骤A水渠底部进行防渗漏处理,因此处垃圾渗漏液浓度较高,以防止垃圾渗漏液渗入到地下,造成地下水的污染。
所述步骤B沉降池的数目为3-11个,沉降池是根据地形建造的,完全是利用了自然的土地建成的,以便于沉降池的土壤对垃圾进行充分分解,沉降池中也可根据需要加入水处理剂,当然加入水处理剂并不是必须的步骤。
所述步骤D沟渠中铺设有竹子,竹子不仅起到美观作用,而且因竹子透气性良好,可有效防止进入沟渠中的水变臭,水经过沟渠时,可进一步得到净化。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1)垃圾渗漏液经过数个由高到低依次分布的沉降池,进行沉降,经过自身的降解和土层的吸附,降低了垃圾渗漏液的毒性;
(2)一级池塘内养殖观赏鱼,观赏鱼可食用垃圾渗漏液中的有机物,无需提供额外的养殖饲料,不仅节省了成本,而且进一步净化了水质,充分利用了垃圾的剩余价值;
(3)二级池塘养殖鱼苗,一级池塘的水经过观赏鱼的分解和渗入时土壤的吸附,水质进一步净化,达到可以养殖生命较弱的鱼苗的程度,鱼苗也可食用残留的有机物,在一定程度上又净化了水质;
(4)二级池塘的部分水经过沟渠流入到水渠内,与水渠内的垃圾渗漏液混合后进行新一轮的循环,既降低垃圾渗漏液浓度又实现垃圾渗漏液零排放。
综上,本发明通充分利用生活垃圾的剩余价值,将垃圾渗漏液转化为动植物所需要的养分,是一个养分再分配的过程,本发明通过无害化、资源化整治,实现了观赏鱼养殖、鱼苗孵化、垃圾渗漏液的零排放,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水渠
2——沉降池
3——一级池塘
4——二级池塘
5——沟渠。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施例作进一步的说明,实施方式提及的内容并非对本实施例的限定。
一种生活垃圾公园式生物链处理方法,它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A 、将水渠1内的垃圾渗漏液引入到数个沉降池2中进行沉降,数个沉降池2由高到低依次分布,沉降池2的数目可以为3-11个,本实施例沉降池2的数目为11个,为了便于表示,在图中仅画出3个,垃圾渗漏液经过数个由高到低依次分布的沉降池2,进行沉降,经过自身的降解和土层的吸附,降低了垃圾渗漏液的毒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莞市粤源包装有限公司,未经东莞市粤源包装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33246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