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煤焦油脱水剂及其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310330062.4 | 申请日: | 2013-07-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3361109A | 公开(公告)日: | 2013-10-23 |
发明(设计)人: | 孙玉鹏;王丽莉;朱瑞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陕西省石油化工研究设计院 |
主分类号: | C10G33/04 | 分类号: | C10G33/04 |
代理公司: | 西安永生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61201 | 代理人: | 高雪霞 |
地址: | 710054***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煤焦油 脱水 及其 应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到一种高效煤焦油脱水剂及其应用技术,具体涉及煤焦油脱水剂的配方组成及使用条件,主要用于煤焦油脱水。
背景技术
煤焦油是煤在高温干馏和气化过程中获得的油类产品。在煤炼焦过程中,高温荒煤气用循环氨水喷洒和初冷器冷凝冷却加以回收,另外采用高压氨水喷射法进行无烟装煤,因此焦油中含有大量的氨水。焦油含水分对其后序蒸馏操作产生许多不利影响。主要有:(1)在间歇焦油蒸馏釜中,焦油含水多,将延长脱水时间而降低设备生产能力,增加能耗;(2)在管式炉连续蒸馏系统中,若焦油含水多,会使系统压力显著提高,阻力增加,使操作制度打乱导致火灾;(3)伴随水分带入的腐蚀性物质,还会引起管道和设备的腐蚀,降低设备使用寿命。煤焦油含水量对产品质量、密度和黏度的明显影响。基于上述原因,煤焦油加工前必须进行脱水处理才能蒸馏。
目前常用的煤焦油脱水方法中,加热静置脱水法脱水时间较长、效率低,管式炉加热法脱水能耗较高,采用微波辐射法、超声波辐射法和化学破乳剂破乳法进行脱水,可以大大提高破乳效果,加速油水分离,缩短时间,节省能源。史世庄等在实验室的条件下,对煤焦油乳化机理及各种对煤焦油乳状液稳定性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煤焦油和氨水形成了以碳质粉末(煤粉+焦粉)为乳化剂的、稳定的、油包水(W/O)型焦油乳化液;乳化剂的用量越大,煤焦油乳状液的粘度就越高;乳化剂粒度越细、剂量越大、乳化剂中煤粉的比例越大,煤焦油乳状液就越稳定。但是利用化学破乳法进行煤焦油脱水,必须寻找适合煤焦油特性的破乳剂,限制了其应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存在脱水温度高、脱水时间长及能耗高的的缺点,提供一种脱水速度快、效率高、能耗低的煤焦油脱水剂。
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它由0.08~0.1质量份的甲组分和1.5~5质量份的乙组分组成,其中所述的甲组分由30wt.%聚醚、50wt.%甲醇、20wt.%自来水组成,所述的乙组分为质量分数为40%的乙酸钠水溶液;
上述聚醚的平均分子量为4000~8000,是酚胺醛树脂聚氧丙烯聚氧乙烯醚与多元醇聚醚的复配物,由华秦化工有限责任公司提供。
本发明的煤焦油脱水剂优选由0.08~0.1质量份的甲组分和3~4质量份的乙组分组成。
上述煤焦油脱水剂的制备方法为:先按照甲组分的质量百分比组成,将聚醚、甲醇、自来水混合均匀,配制成甲组分,再按照煤焦油脱水剂的质量份配比,将甲组分和乙组分混合均匀,制备成煤焦油脱水剂。
本发明煤焦油脱水剂在煤焦油脱水中的用途。其具体使用方法为:将煤焦油加热至85~90℃,加入煤焦油脱水剂,混合均匀,每吨煤焦油中煤焦油脱水剂的加入量为1.6~5kg,恒温静置24~48小时。
本发明的煤焦油脱水剂用于煤焦油脱水,脱水剂用量少,可使煤焦油水分降至3%以下,满足煤焦油成品要求。与现有脱水方法相比,具有脱水速度快、效率高和能耗低的优点。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详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实施例1
以制备1000g煤焦油脱水剂为例,甲组分为0.08质量份、乙组分为3质量份,甲组分由30wt.%聚醚、50wt.%甲醇、20wt.%自来水组成,具体原料组成如下:
平均分子量为4000的聚醚 7.8g
甲醇 13.0g
自来水 5.2g
质量分数为40%的乙酸钠水溶液 974g
上述平均分子量为4000的聚醚是酚胺醛树脂聚氧丙烯聚氧乙烯醚与多元醇聚醚的复配物,由华秦化工有限责任公司提供。
上述煤焦油脱水剂的制备方法为:将7.8g平均分子量为4000的聚醚加入13.0g甲醇和5.2g自来水的混合液中,搅拌均匀,再加入974g质量分数为40%的乙酸钠水溶液,混合均匀,制备成煤焦油脱水剂。
实施例2
以制备1000g煤焦油脱水剂为例,甲组分为0.1质量份、乙组分为4质量份,甲组分由30wt.%聚醚、50wt.%甲醇、20wt.%自来水组成,具体原料组成如下:
平均分子量为8000的聚醚 7.3g
甲醇 12.2g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陕西省石油化工研究设计院,未经陕西省石油化工研究设计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330062.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