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公交车铰接装置的后架无效
申请号: | 201310328546.5 | 申请日: | 2013-08-01 |
公开(公告)号: | CN103358836A | 公开(公告)日: | 2013-10-23 |
发明(设计)人: | 张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南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D1/14 | 分类号: | B60D1/14 |
代理公司: | 南京纵横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2224 | 代理人: | 董建林 |
地址: | 215316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公交车 铰接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公交车铰接装置,具体涉及一种公交车铰接装置的后架。
背景技术
公共汽车是指在城市道路上循固定路线,有或者无固定班次时刻,承载旅客出行的机动车辆,一般的公共汽车均以提供最大的载客量为目标,公共汽车用来载人装货的结构可称之为车身,有些公共汽车会以两节车身来增加长度及载客量,并在两节车身间加设铰接装置(类似火车车卡之间的接驳部分)以辅助转向和保证车身之间的连接牢固,俗称“铰接车”、“通道车”或“巨龙(车)”。由于城市人口增加,乘坐公共汽车的人越来越多,一般的城市客车已经不能满足需要,而可以大大增加载客量的“铰接车”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公交车的铰接装置包括前架和后架,现有设计的后架,铰接圈是空心圆,强度不够导致容易变形,后架重量较重,铸造的用铁量较多进而成本也比较高。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公交车铰接装置的后架,提高后架的承载能力和强度,减少后架重量,降低铸造的用铁量进而降低成本。
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达到上述技术效果,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公交车铰接装置的后架,包括一体浇铸成型的后架支架体,所述后架支架体包括底侧的侧壁、左右侧的侧板,所述后架支架体的前侧设置有用于铰接前架的铰接圈,所述铰接圈上均匀设置有若干个用于固定前架铰接圈的螺丝孔,后架的铰接圈和前架的铰接圈相对应,所述侧壁两端分别设置有上下两层夹持板,所述夹持板上分别设置有连接前架支架体的通孔,其特征在于,所述铰接圈上设置有加强筋,所述后架支架体上设置有若干个减轻后架自身重量的空心槽。
铰接圈是一个半径比较大的空心圆,长时间的运作很容易变形,在铰接圈上设置加强筋增强了铰接圈的承载能力和强度,而在后架支架体上设置有若干个空心槽减轻了后架重量,降低铸造的用铁量进而降低成本。
进一步的,侧壁厚度是侧板厚度的2-3倍,所述侧壁上均匀设置有若干个减轻后架自身重量的减重槽。侧壁厚度较厚增强了后架支架体的承载能力和强度,而在侧壁设置减重槽进一步平衡强度和后架的重量,降低成本。
进一步的,所述加强筋位于铰接圈中心且呈“一”字形。此种结构适用于对铰接圈的承载能力和强度要求不是很高的情形,“一”字形结构使得模具比较简单。
进一步的,所述加强筋是位于铰接圈中心且互相垂直的两个加强筋。此种结构适用于对铰接圈的承载能力和强度要求较高的情形。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提高后架的承载能力和强度,减少后架重量,降低铸造的用铁量进而降低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种公交车铰接装置的前架实施例一的结构图;
图2是本发明一种公交车铰接装置的前架实施例二的结构图;
图3是本发明一种公交车铰接装置的前架实施例三的结构图;
附图的标记含义如下:
1:后架支架体;2:铰接圈;3:加强筋;4:侧壁;5:侧板;6:减重槽;7:通孔;8:空心槽;9:夹持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的实施例对本发明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以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更好的理解本发明并能予以实施,但所举实施例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
如图1所示,一种公交车铰接装置的后架,包括一体浇铸成型的后架支架体1,后架支架体1包括底侧的侧壁4、左右侧的侧板5,后架支架体1的前侧设置有用于铰接前架的铰接圈2,铰接圈2上均匀设置有若干个用于固定前架铰接圈2的螺丝孔,后架的铰接圈2和前架的铰接圈2相对应, 侧壁4两端分别设置有上下两层夹持板9,所述夹持板9上分别设置有连接前架支架体的通孔7,后架支架体1的通孔7固定气缸的一端,气缸的另一端固定在前架支架体的相对应的通孔上,后架受前架的牵引进行移动和转向。铰接圈2上设置有加强筋3,后架支架体1上设置有若干个减轻后架自身重量的空心槽8。铰接圈2是一个半径比较大的空心圆,长时间的运作很容易变形,在铰接圈2上设置加强筋3增强了铰接圈2的承载能力和强度,而在后架支架体1上设置有若干个空心槽8减轻了后架重量,降低铸造的用铁量进而降低成本。优选侧壁4厚度是侧板5厚度的2-3倍,侧壁4上均匀设置有若干个减轻后架自身重量的减重槽6。侧壁4厚度较厚增强了后架支架体1的承载能力和强度,而在侧壁4设置减重槽6和降低侧板5的厚度进一步平衡强度和后架的重量,降低成本。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南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江苏南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328546.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矿用防爆柴油机车的液力传动输出系统
- 下一篇:一种全悬浮后桥的双轴承减重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