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组用于诊断斑疹伤寒的蛋白及其应用有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310325204.8 申请日: 2013-07-30
公开(公告)号: CN103360478A 公开(公告)日: 2013-10-23
发明(设计)人: 熊小路;温博海;齐永;段长松;龚文平;焦俊 申请(专利权)人: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
主分类号: C07K14/29 分类号: C07K14/29;C12N15/31;C12N15/63;C12N5/10;C12N1/15;C12N1/19;C12N1/21;G01N33/68;G01N33/569;C40B40/10
代理公司: 北京纪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5 代理人: 关畅
地址: 100071 北京市丰*** 国省代码: 北京;11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一组 用于 诊断 斑疹伤寒 蛋白 及其 应用
【说明书】:

技术领域

发明涉及一组用于诊断斑疹伤寒的蛋白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斑疹伤寒是由立克次氏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可分为流行性斑疹伤寒和地方性斑疹伤寒。前者又称虱型斑疹伤寒,由普氏立克次体(Rickettsia prowazekii)引起,经人虱传播的急性传染病,在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在衣虱孳生的人群中时有流行。后者又称蚤型斑疹伤寒或鼠型斑疹伤寒,由莫氏立克次体(Rickettsia typhi)引起,经鼠蚤传播的急性传染病。地方性斑疹伤寒是全世界性的,凡是有老鼠和跳蚤的地方都可能有地方性斑疹伤寒疫源地的存在。

斑疹伤寒潜伏期为5~21天,多为10~12天。表现有起病急,寒战、高热、剧烈头痛、肌肉疼痛及压痛,尤以腓肠肌明显,颜面潮红、眼球结膜充血,精神神经症状如失眠、耳鸣、谵妄、狂躁,甚至昏迷。可有脉搏增快或中毒性心肌炎。多于病期第5天全身出现充血性斑疹或斑丘疹,以后可变为出血性,并有脾肿大。地方性斑疹伤寒上述表现较轻。

立克次体目可分为立克次体属和东方体属,其中对人类致病的立克次体主要包括立克次体属斑疹伤寒群的普氏立克次体、莫氏立克次体,斑点热群的立氏立克次体以及东方体属的恙虫病东方体等。而原伯杰氏细菌手册(1984年出版)将Q热的病原体贝氏柯克斯体也归为立克次体。

用立克次体全菌抗原做间接免疫荧光(IFA)是最常用的实验室血清学诊断斑疹伤寒的方法,但是该IFA存在不同种属立克次体菌体之间的抗体交叉反应,影响血清学诊断的可靠性。若用纯化的普氏或莫氏立克次体全菌作为抗原,又存在提取纯化立克次体的防护要求高、工艺复杂、成本昂贵等问题,因此这些方法都难以被广泛推广和使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组用于诊断斑疹伤寒的蛋白及其应用。

本发明所提供的一组用于诊断斑疹伤寒的蛋白,由如下(1)-(4)种抗原蛋白组成:

(1)Sca5蛋白

Sca5的氨基酸序列如SEQ ID No.1所示;

(2)FtsZ蛋白

FtsZ的氨基酸序列如SEQ ID No.2所示;

(3)GroEL蛋白

GroEL的氨基酸序列如SEQ ID No.3所示;

(4)Rp828蛋白

Rp828的氨基酸序列如SEQ ID No.4所示。

上述蛋白的编码基因也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上述编码基因可为如下中至少一种:

(1)Sca5编码基因

1)SEQ ID No.5所示的DNA分子;

2)在严格条件下与1)限定的DNA分子杂交且编码权利要求1所述Sca5蛋白的DNA分子;

3)与1)或2)限定的DNA分子具有90%以上的同一性且编码权利要求1所述Sca5蛋白的DNA分子;

(2)FtsZ编码基因

1)SEQ ID No.6所示的DNA分子;

2)在严格条件下与1)限定的DNA分子杂交且编码权利要求1所述FtsZ蛋白的DNA分子;

3)与1)或2)限定的DNA分子具有90%以上的同一性且编码权利要求1所述FtsZ蛋白的DNA分子;

(3)GroEL编码基因

1)SEQ ID No.7所示的DNA分子;

2)在严格条件下与1)限定的DNA分子杂交且编码权利要求1所述GroEL蛋白的DNA分子;

3)与1)或2)限定的DNA分子具有90%以上的同一性且编码权利要求1所述GroEL蛋白的DNA分子;

(4)Rp828编码基因

1)SEQ ID No.8所示的DNA分子;

2)在严格条件下与1)限定的DNA分子杂交且编码权利要求1所述Rp828蛋白的DNA分子;

3)与1)或2)限定的DNA分子具有90%以上的同一性且编码权利要求1所述Rp828蛋白的DNA分子。

含有上述任一所述蛋白编码基因的重组载体、表达盒、转基因细胞系或重组菌也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诊断斑疹伤寒的蛋白芯片。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未经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325204.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