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废钼中钼的综合利用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310323552.1 | 申请日: | 2013-07-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3387264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2-22 |
发明(设计)人: | 高立新 | 申请(专利权)人: | 高立新 |
主分类号: | C01G39/00 | 分类号: | C01G39/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42700 安徽省黄***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废钼中钼 综合利用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废钼(钼废酸液及钼泥)中钼的终合利用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我国有关的电光源行业,如生产节能灯丝的企业,在其节能灯丝的生产过程中,有大量的含钼废液产生,其废液含钼量在40-80克/升不等,硝酸含量3-5mol/L,酸度较强。对该液的处理,早先是废弃,后来再用氨中和的办法把废钼制成钼酸,进而再加工成钼酸铵、钼酸钠等钼制品加以利用。氨中合法的缺点是氨消耗量大,生产一吨钼酸铵制品要用氨二吨以上,加工成本高(生产一吨钼酸铵需氨成本要一万元以上)。
我国有关的钼制品深加工行业,如钼圆片等生产企业,在加工钼圆片的过程中,要生产一定量的含钼废料,俗称“钼泥”或“砂轮灰”。其含钼量在40%-60%之间不等。对该钼废料的再生利用,目前国内所用的方法是将废料粉碎后,在焙烧炉内用原煤焙烧氧化成氧化钼,再加工成钼酸铵等钼制品。本法之缺点是媒焙烧氧化过程慢、耗煤量大,且排放大量二氧化碳。生产成本高,钼损失大,不利于减排与环保。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废钼中钼的终合利用方法,从而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的问题。
本发明所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废钼中钼的终合利用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对废钼进行预处理:对钼泥进行初氧化和粉碎,钼圆中的抛光是在水磨的状态下进行的,把收泥桶内的水倾析后,钼泥遇空气就逐渐氧化成二氧化钼,之后再进行晾干,粉碎成粒度在15-20目,不宜太细,否在反应太强烈,难以控制;
S2、对钼废酸液进行浓度调整,是指钼废酸液中硝酸浓度测定与调整,以所加入的钼泥的重量计算,硝酸的重量较钼泥的重量多10%-20%,硝酸是指浓度为3mol/L的硝酸;
S3、向钼泥中加入浓度调整后的钼废酸液,并放入搪瓷或不锈钢反应锅内进行反应,在起始温度40-50℃,常压,110转/分钟下搅拌,反应时间2小时;
S4、用氨水调pH=1制钼酸;
S5、用离心机或压缩机过滤分离钼酸。
然后按照常规的工艺将钼酸加工钼酸铵和钼酸钠,同时用离子交换树脂提取尾液中的少量钼。
根据目前国内在含钼酸废液和钼泥(砂轮灰)的回收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即生产成本高,环境污染大,钼损失多等问题。通过实验找出俩废(废钼酸液、废钼泥)的化学特性不同,即废钼液具有氧化性(含硝酸)而钼泥具有还原性(钼泥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钼MoO2),创造一定条件,使他们有机的进行化学反应,从而达到分解利用回收钼的目的。把废钼分解制成钼酸,再进一步做成钼酸铵、钼酸钠等钼制品。使废钼走向再生利用、循环利用之途,达到“一法两钼”之目的。本法具有反应快、成本低、钼收率高和环境污染小等优点。
化学反应和反应方程式:
MoO2+2HNO3=H2MoO4+2NO2
与以前含钼酸废液和钼泥的回收利用方法相比,本专利技术显著的优点是:
1、废钼回收加工成本显著降低,液氨用量降低75%-80%,不用焙烧不用煤,吨钼制品(钼酸铵)加工成本节省万元以上。
2、化学反应时间短,加工时间短,提高了生产效率。
3、全湿法提钼,钼收率高,钼收率在98%以上。
4、无碳排放,环保。
近年来,申请人所在工厂利用本专利技术回收生产钼制品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同时也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图示,进一步阐述本发明。
实施例1
参见图1,废钼中钼的终合利用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对废钼进行预处理:对钼泥进行初氧化和粉碎,钼圆中的抛光是在水磨的状态下进行的,把收泥桶内的水倾析后,钼泥遇空气就逐渐氧化成二氧化钼,之后再进行晾干,粉碎成粒度在20目,不宜太细,否在反应太强烈,难以控制。
S2、对钼废酸液进行浓度调整,是指钼废酸液中硝酸浓度测定与调整,以所加入的钼泥的重量计算,硝酸的重量较钼泥的重量多10%-20%,硝酸是指浓度为3mol/L的硝酸;
S3、向钼泥中加入浓度调整后的钼废酸液,并放入搪瓷或不锈钢反应锅内进行反应,在起始温度50℃,常压,110转/分钟下搅拌,反应时间2小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高立新,未经高立新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323552.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新利司他微丸及其制备方法
- 下一篇:富硒锗螺旋藻酵素“酮聚酶”稻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