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引导飞机着陆用尾钩钩着拦阻索的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310322525.2 | 申请日: | 2013-07-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3434648A | 公开(公告)日: | 2013-12-11 |
发明(设计)人: | 严振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严振华 |
主分类号: | B64F1/02 | 分类号: | B64F1/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01101 上海市虹莘***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引导 飞机 着陆 用尾钩钩着 拦阻 装置 | ||
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是飞机降陆在船舰的甲板上时使用的减速装置。
本发明涉及的是“飞机着陆用尾钩钩着拦阻索的装置”,这里所说的着陆是指飞机降落到船舰甲板上,飞机在船舰甲板降落时放下位于尾部的尾钩钩着船舰的甲板上的拦阻索,从而使它能在长度相对比较短的起飞、降陆用的甲板上迅速减速(图1)。
现有技术的尾钩装置主要是由刚性的尾钩杆22和钩23组成。
为了降低在航行中的船舰上着陆时的相对速度,飞机都是在船舰甲板的尾部开始着陆的,飞机降陆前,起落架已放下,轮子21已处于准备降陆到甲板上的状态,为防止飞机被“绊倒”,要求拦阻索离甲板的高度不能大于飞机20的着陆轮21的半径而且要求尽可能地小,这样轮子能顺利地从拦阻索13上滚过而减小“跳动”,但由于拦阻索的钢缆很长,它的中部是垂下而贴着甲板的,这样就要求尾钩是将拦阻索贴地铲起再钩着,这就要求尾钩的底部触着甲板后要尽可能地顺着甲板滑行,为防止出现尾钩“跳动”现象,对“防跳动”的机械缓冲阻尼装置提出很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拦阻索两端离甲板的高度尽可能地大从而使拦阻索的中间垂下贴地的部分的长度尽可能地短,这就形成了一对矛盾。
出于防止飞机降陆时未能可靠地钩住拦阻索而造成飞机不能迅速降速最后冲出甲板而堕入水中的事故发生的目的,飞机在降陆时飞机的发动机需要仍处于运转状态,这样就造成尾钩在触着甲板到钩着的时间很短,要求降陆着陆点很准确,这样就形成了几种矛盾集中於一起的状态,甚至飞机在船舰甲板上降陆的过程被称为“在刀尖上跳舞”的要求驾驶员技术极高的一种过程。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引导飞机着陆用尾钩钩着拦阻索的装置。
本发明的技术特征是,在船舰10的降陆用甲板11的尾端14的两侧各加装一个向外延伸的条形平台31、32以安装拦阻索13的固定装置12(图2a、图2b),在条形平台31、32之间的甲板端部接上一块钭坡形引导板30,钭坡形引导板30的另一端35应低于降陆用甲板11的高度,这样飞机在降陆时,即使飞机着陆高度有所变化,尾钩仍有比较大的空间被引导去钩着拦阻索,提高了钩着率。
采用这种装置的另一个优点是可以在钭坡形引导板30的部分表面上铺装缓冲材料34以减少尾钩的跳动现象,降低了对防止尾钩跳动的机械阻尼装置的技术要求。
由于本发明把集中的矛盾分开处理,也为加长尾钩杆从而提高钩着率提供了可能,尾钩杆可以做成可伸缩的多节结构的尾钩杆24(图3),整个尾钩杆可以做得很长,大大降低了对降陆时的技术要求。
本发明也为尾钩装置做成柔性结构提供了技术条件,尾钩做成一个多钩型的锚52,尾钩杆由一根钢缆51构成,它与多钩型锚52联接(图4),这样飞机的降陆过程就和小型船舰靠岸的过程十分相似,为了防止锚在接触到钭坡形引导板后滚动而侧向滑出钭坡形引导板30外,本发明的另一个技术特征是在钭坡形引导板30上分别装上两块竖向的挡板41、42,构成引导槽43(图5a、图5b),由于飞机在降陆前船舰都要调整到顶着风向逆风行驶的方向使飞机逆风降陆,所以这时侧风的影响较小,不会使钢缆51及多钩型锚52严重偏转,当两块挡板41、42呈“八”形布置而使引导槽43呈梯形结构且挡板41、42靠接合处33的端部44、45延伸到所有的拦阻索下时,它们对拦阻索的中段还能起托起作用,合适地布置它们的位置同时合理地调整拦阻索的绷紧度,可使挂在挡板41、42上的拦阻索垂下的最低点与钭坡形引导板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这对提高钩着率是很有益的。
为了保护钭坡形引导板在不使用时不被攻击而致破坏,钭坡形引导板做成可折叠的结构,平时收藏於甲板下。
图1是现有技术的飞机在船舰甲板上降陆时的示意图。
图2a、图2b是装有钭坡形引导板30的结构剖视图及顶视图。
图3是可伸缩的多节结构的尾钩杆24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做成柔性结构的尾钩装置,尾钩是一个多钩型的锚52,尾钩杆是一根钢缆51。
图5a、图5b是钭坡形引导板30上装有挡板41、42的结构的顶视图及A--A剖视图,钭坡形引导板30的部分表面上及挡板41、42的部分内表面上铺装缓冲材料34。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严振华,未经严振华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322525.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新型的弹射系统钩锁缓冲装置
- 下一篇:一种蓄能踏板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