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环LWE上NTRU型的全同态加密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310322018.9 | 申请日: | 2013-07-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3475472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7-20 |
发明(设计)人: | 陈智罡;潘铁军;奚李峰;金冉;宋新霞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万里学院 |
主分类号: | H04L9/32 | 分类号: | H04L9/3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15100***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lwe ntru 同态 加密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环LWE上NTRU型的全同态加密方法,经过定义参数;进行一个部分同态的加密过程;进行无需启动的全同态加密过程等步骤。通过密钥交换和模交换技术,在加密过程中运用加法加密和乘法加密,输出密文的噪音小于输入密文的噪音,起到了更新密文的作用,但其实现的效率要由于启动的过程,从而实现了无需启动的全同态加密方法,加密效率高,获得的密文也较短。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加密方法领域,具体地讲是一种环LWE上NTRU型的全同态加密方法。
背景技术
全同态加密能够在不知道密钥的情况下,对密文进行任意函数的计算,这一特殊性质使得全同态加密有广泛的应用需求,例如;云计算安全、数据库密文搜索、安全多方计算、密文数据可编程系统等等。在云计算环境下应用全同态加密,用户可以将加密后的数据外包给云端,然后云端可以根据用户的请求(例如查询、统计等),做相应的计算(是对密文进行的,一般形式的加密是不能对密文进行计算的,只有全同态加密才可以),再将结果返回给用户,用户解密后就可以得到想要的结果。用户因为自己的数据被加密而没有暴露给云端,其数据隐私安全性得到了保障,云端因为无需解密就可以对密文做任意运算处理,从而实现了云计算的安全。全同态加密研究受到学术界和工业界的极大关注,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与应用价值。
全同态加密早在1978年就由Rivest,Adleman和Dertouzos提出,之后就成为密码学界的一个开放难题,被誉为密码学界的“圣杯”。随后相继产生过许多同态加密方案,这些方案要么是满足加法同态,要么是满足乘法同态,还有一些能够同时满足有限次加法与乘法的同态方案,但是没有一个是全同态的(全同态的“全”指的是能够对任意函数进行计算)。直到2009年Gentry突破性的构造出第一个全同态加密方案。Gentry是在电路计算模型下,基于理想格构造全同态加密方案的。尽管全同态加密方案实现了,但是Gentry的方案有两个缺陷:第一是效率差(渐进复杂度约为),其中λ是安全参数);第二是构造方案的过程中所依赖的两个假设(循环安全问题和稀疏子集和问题)没有被人们深入的研究过。所以Gentry的方案就像是一块带有瑕疵的白玉,尽管具有突破性的意义,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Gentry的构造方法分为三步:第一步,构造一个Somewhat同态加密方案,即只能执行有限次乘法与加法计算;第二步,压缩解密电路,即简化解密电路,使得解密电路的深度小于Somewhat同态方案所能执行的电路深度;第三步,启动方案,即每次密文计算后,对密文同态执行解密电路,似的所得密文的噪音始终保持在一个固定的大小上,相当于降噪。
第一代全同态加密方案遵循Gentry最初的构造方法。第二代全同态加密方案基于LWE问题或RLWE问题,构造形式更加简单。尤其是在BGV方案中,引入了一个有效的噪音管理技术:模交换技术,使得无需启动就能够约减密文的噪音。其原理是每次密文乘积后,对密文向量乘以一个比例因子进行缩小。使用模交换技术可以获得指数级乘法层数的噪音的提高,与密钥交换技术结合,可以获得无需启动的层次型全同态加密方案。
NTRU加密方案是最早的加密方案之一,而且以高效著称,因此构造NTRU上的全同态加密方案非常有意义,现有技术没有基于NTRU上的全同态加密方案。基于以上对于全同态加密方法的分析,现有技术的全同态加密方法也还存在加密效率差,密文太长的缺陷。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加密效率高、密文较短的环LWE上NTRU型的全同态加密方法。
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是,提供以下步骤的环LWE上NTRU型的全同态加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一、定义参数:
对于整数q,定义加密是在和Rq=R/qR上进行的,其中φ(x)=χn+1是分圆多项式,n是2的幂次方,q是素数且
若多项式f∈R且满足||f||∞≤B,则称f是B边界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万里学院,未经浙江万里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322018.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实验用笼养SPF树鼩笼具
- 下一篇:搁脚部装置以及车辆用座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