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仿生独立穴式救生舱无效
| 申请号: | 201310321372.X | 申请日: | 2013-07-23 |
| 公开(公告)号: | CN103507959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1-15 |
| 发明(设计)人: | 朱志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朱志强 |
| 主分类号: | B64D25/00 | 分类号: | B64D25/00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300280 天津市大港***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仿生 独立 救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运行安全防护装置,是一种运动载体上对乘客可以全程实施安全保护具有舒适功能的独立休闲座舱,具有吸能减震、耐撞击阻燃防火维护生命安全的穴式自救装置。
背景技术
经过对民用航空事故进行长期调查分析,客机起飞和着陆的事故发生率分别为25.1%和45.3%,占总事故发生率的70.4%,而死伤人数中60%是因坠机后旅客座椅损坏导致旅客受碰撞造成的。这是1980年前后的分析结果,正是因为关键时刻生命的肉体直接对抗刚性物体势必出现不对等的破坏结果,众多车祸和空难佐证无论是何种碰撞方式对人的威胁都是巨大的,生命是很脆弱的,就是没有死亡也难免伤残。到目前为止车辆、民用飞机旅客座椅还没有更好的防护功能。随着高铁、航空业的发展提速,人们出行更加方便快捷,运动安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无论车辆还是飞机不测情况下旅客的伤亡是非常痛心的,也是人们出行最大的心理障碍。提高乘客出行的安全系数是人们最大的愿望,更是航运业的终极目标。近期汽车行业NHTSA发起了新一轮的测试活动,根据相关领域的最新知识和研究成果,采用改进型假人的伤害标准来进行试验。汽车安全领域的大多数重大改进都是针对汽车前部和后部撞击来进行的,但所有汽车事故中有30%是侧面撞击引起的,并且汽车事故导致的所有严重伤亡中有40%是来自侧面撞击。为此许多汽车制造商已经针对这些统计数据(以及由此产生的新标准)做出回应,纷纷加固车门、车门框架、底板和车顶等部分,这显然与“变形吸能缓冲”相背离,但当前,提供侧气囊的汽车则代表了乘员保护方面的新潮流。工程人员表示,有效侧气囊的设计工作远比前部气囊的困难得多。这是因为正面撞击产生的一部分能量可以被保险杠、发动机盖和发动机吸收,撞击能量大约需要30-40毫秒才能传递到车内乘员身上。而在侧面撞击中,把乘员和另一辆车隔开的只有相对较薄的车门和几厘米的空隙。这意味着车门气囊必须能够在短短的五六毫秒内做出反应。事实证明运载工具速度指标、撞击加速度、方向等因素导致各种碰撞具有极大地 不确定性,对生命极大威胁的要素在于肉体与刚性体的相对空间,这是惯性冲击量要素:∑F.t=人体动量的改变量;显然研究控制人体自由度将与生命安全息息相关。让有限的自由空间具有较大的缓冲时间只有柔性贴近吸能防护降低人体加速度是全面构建生命安全屏障的有效条件,再利用安装连接变形吸能其预防性保护安全效果会大幅提升。
本发明人认为,运动中的伤亡事故最根本原因是人体动量瞬间发生改变,没有足够长的缓冲时间造成加速度过载超过人体及器官的耐受能力,人体直接与刚性物体碰撞缺失柔性可乎和延时减速缓冲,人体直接面对恶劣环境无能自救。为此尽量约束自身,努力保护头部和重要器官,借助吸能装置营造相对安全独立的生存空间将冲量控制在人的耐受范围,延长火灾环境中生存时间是所述发明的终极追求。
假如在汽车、火车飞机上借鉴“蚕穴”仿生原理构建独立的生命安防空间,在运动意外的情况下尽可能降低人体加速度,降低人体与硬质材料的相对速度,利用安防空间变形、缓冲材料吸能减震,借鉴桑蚕穴模式设计的“仿生独立穴式救生舱”能将人适时关闭进去,形成一个安全舒适休闲抗撞击的耐受空间,在高速运动及高空飞行中若突遇不测,依靠其结构特性降低人体冲量利用耐撞吸能绝热智能化服务保障系统来最大限度地呵护生命必将意义重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解决该领域以上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并为此提供一种既可满足常态使用又可实施紧急避险具有自救功能的仿生独立穴式救生舱装置。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仿生独立穴式救生舱,其构成包括壳体和内部的弹性气囊及柔软纺织物;所述壳体由上下两部分组合而成,所述上部壳体的运动变位用于实现所述发明通道的打开或关闭,下部分壳体外设置有用于安装的多功能底座;
所述发明分车用和机载,所述上部壳体可以变位实现救生舱的打开和关闭, 下部分壳体内设置有座椅和密度较大的附件,包括应急使用的微型电源、正压气源、声光报警器、卫星定位器、安全气囊系统,顶部设置有减速伞。所述防撞化学气囊在所述发明底座被拉脱前在壳体外被充气,安全气囊系统点燃“固体推进剂”与固体火箭助推器同理,可瞬间为防撞化学气囊充气以减震吸能并进一步锁定上下两部分壳体。所述发明(机载)在高空抛出后在失重信号和空气阻力同时作用下救生减速伞会自动弹出打开。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朱志强,未经朱志强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321372.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交交变频器预测无环流控制方法
- 下一篇:靶材组件的制作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