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人工皮革基布的制造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310319887.6 | 申请日: | 2013-07-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3409942A | 公开(公告)日: | 2013-11-27 |
发明(设计)人: | 钱国春;李建明;钱安林;钱建国;汪奇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梅盛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D04H13/00 | 分类号: | D04H13/00;B32B5/26;B32B27/02;D06N3/14 |
代理公司: | 浙江杭州金通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100 | 代理人: | 赵芳;徐关寿 |
地址: | 312025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人工 皮革 制造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非织造布制造技术,涉及一种人工皮革基布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超细复合纤维的非织造加工,一般采用梳理成网针刺和水刺的工艺,但也有用湿法工艺和水刺相结合的工艺。
直接采用针刺和水刺工艺,一般都要将纤维喂入梳理机。但如果以超细纤维直接喂入开松和梳理机对纤维损伤太大,难于加工,通过针刺更易使纤维损伤和断裂。所以一般采用没有经过分离的复合纤维(或共混纤维)形态喂入,然后当做成非织造布后再将一种组分溶去,使纤维不受损伤。
对于直接纺丝的超细纤维来说,日本旭化成和三菱人纤两个公司都采用类似的成网工艺。他们为了避开开松、梳理机、针刺机等作用剧烈的设备,都是将超细纤维切成很短的纤维(一般<8m.m)用湿法成网工艺(即抄纸法),先做成薄网片,然后,在上下二层薄纤维片中间,加一层中间层,这一中间层旭化成公司采用薄型网格布,三菱人纤公司加一层涤纶高收缩纤维编织布,然后用水刺缠结的方法,将超细短纤层/薄型网格布或高收缩编织布/超细短纤层缠结在一起,使超细短纤层深入到网格布或编织布内部,经适当的后处理,在表层形成一定的三维立体结构,而中间层为网格布或编织布,成为仿真皮革的支撑层。三菱人纤公司的Grore产品,是先制作超细纤维薄纤维片(抄纸片)聚丙烯腈超细纤维纺丝拉伸、单纤维切断、分纤、湿法成网、干燥制成超细纤维薄网片,第二步与基布复合,涤纶高收缩丝编织物和超细纤维抄纸薄网片铺网层合、水 刺固结、热收缩干燥制得超细纤维基布。仿真皮革采用高收缩涤纶编织布,经热收缩后与超细纤维更为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成为高密的(准)非织造布复合材料。
由于现有湿法铺网水刺技术现在市场供应的面料基布存在缩率偏大且不稳定,撕裂强度极低,成品深加工困难,仅应用于医用、卫生巾和面膜等较小的范围,附加值高低不一。基本不能进行达到服用性能染色等后加工,对高档服饰面料的应用几乎为零。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现有造纸法水刺技术的缺陷和局限性,提供一种高品位人工皮革用基体的制造方法。该方法应用造纸法水刺技术生产,可用于高仿真服装面料。本发明通过无纺原料与针织布缠结复合而成的人工皮革用基体,具有缎面光泽感,柔软舒适,透气顺滑,悬垂挺括,视觉高贵,触觉柔美等多方面效果。适合制作春夏女装外套、衬衫、连衣裙等。
为实现本发明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人工皮革用基体的制造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将超细纤维加入到搅拌器中,使纤维充分分散到水中,制备成分散均匀的超细纤维悬浊液;通过造纸设备将超细纤维悬浊液均匀地在斜网表面铺绒,铺绒流量为30L/min,铺绒量为20-100g/m2;基布由100mesh的网状传送带传送进入造纸设备中,利用传送带下方的减压脱水装置去除多余水分,使纤网吸附在针织基布表面,半干燥基体经平网传送带进入水刺设备,利用多个高压水刺头产生的高压水流喷射处理,使纤网缠结到基布表面,喷射水流的压力为0.5-6mpa,经压辊压干水份卷绕成卷;
超细纤维选自以下:聚酯纤维(涤纶)、聚酰胺纤维(锦纶或尼龙)、聚乙烯 醇纤维(维纶)、聚丙烯腈纤维(腈纶)、聚丙烯纤维(丙纶)、聚氯乙烯纤维(氯纶)黏胶纤维、醋酸纤维;
超细纤维的纤度为0.01-0.5dtex。纤维长为1.5-6mm;
基布选用在70-100℃的热水中具有收缩性的针织基布;
步骤(2):将步骤(1)处理后的针织基布和超细纤维复合物表面向下反转置于造纸设备前面的退卷装置上,通过造纸设备将超细纤维悬浊液均匀地在斜网表面铺绒,铺绒流量为30L/min,铺绒量为20-60g/m2,基布由100mesh的网状传送带传送进入造纸设备中,利用传送带下方的减压脱水装置去除多余水分,使纤网吸附在针织基布表面,半干燥基体经平网传送带进入水刺设备,利用多个高压水刺头产生的高压水流喷射处理,使纤网缠结到基布表面,喷射水流的压力为0.5-6mpa。经压辊压干水份卷绕成卷;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梅盛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浙江梅盛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31988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低温型有机朗肯循环工业余热发电设备
- 下一篇:一种新型密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