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自动充气救生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310319515.3 | 申请日: | 2013-07-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3350746A | 公开(公告)日: | 2013-10-16 |
发明(设计)人: | 王文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文龙 |
主分类号: | B63C9/18 | 分类号: | B63C9/1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08306 ***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自动 充气 救生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救生装置,具体涉及一种可自动充气的救生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水上交通、旅游业的发展,水上作业或者水上娱乐的人越来越多,水上事故时有发生。传统救生装置多采用预先充好气后存放,如救生棒、救生圈等,但是往往由于漏气等原因,需要使用时救生装置达不到使用要求。而且因为充气后体积大等原因,不利于救生装置存放,占用存放空间,发生危险时,还不利于投掷;而且传统充满气的救生装置在水下作业、水下捞物等方面也难以发挥作用。
中国发明专利CN101032998A公开了一种自动充气救生装置,由于该自动充气救生装置需要拉盖与拉绳配合触发充气,未达到救生装置入水后完全自动触发的技术效果。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适合存放、投掷、水下作业、水下捞物并在水中能够全自动或手动触发的救生装置。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所述自动充气救生装置还包括导气管、气体发生装置与点火装置,所述气体发生装置通过导气管与所述救生装置相连,所述气体发生装置包括外壳与火药柱,所述火药柱设置于外壳内,所述点火装置设置于外壳内且与所述火药柱相接触,所述点火装置用于点燃火药柱,所述火药柱用于在被点燃时产生气体且所产生的气体 通过导气管传输至救生装置本体内。
进一步的,所述点火装置包括电源、液位浮球开关及与火药柱相接触的点火器,所述电源、液位浮球开关与点火器串联组成回路,且所述液位浮球开关在进入水中时闭合以使得电源为点火器供电。
进一步的,所述点火装置包括水激活电池及与火药柱相接触的点火器,所述水激活电池与点火器串联组成回路,且所述水激活电池在进入水中时为点火器供电。
进一步的,所述点火装置包括电源、点火器、水激活电池、遥控开关与选择开关,所述点火器的第一端通过遥控开关与电源的正极相连,所述电源的负极通过选择开关与点火器的第二端相连;所述点火器的第一端还直接与水激活电池的正极相连,所述水激活电池的负极通过选择开关与点火器的第二端相连;所述选择开关用于选择性地连通所述点火器的第二端与电源的负极或者水激活电池的负极。
进一步的,所述选择开关为一单刀双掷开关,所述单刀双掷开关的动端与点火器的第二端相连,所述单刀双掷开关的第一不动端与电源的负极相连,所述单刀双掷开关的第二不动端与水激活电池的负极相连。
进一步的,所述点火装置包括第一及第二电源、点火器、液位浮球开关、遥控开关与选择开关,所述点火器的第一端通过遥控开关与第一电源的正极相连,所述第一电源的负极通过选择开关与点火器的第二端相连;所述点火器的第一端还通过液位浮球开关与第二电源的正极相连,所述第二电源的负极通过选择开关与点火器的第二端相连;所述选择开关用于选择性地连通所述点火器的第二端与第一电源的负极或者第二电源的负极。
进一步的,所述点火装置包括电源、点火器、液位浮球开关、遥控开关与选择开关,所述点火器的第一端与液位浮球开关的第一端及遥控 开关的第一端均相连,所述液位浮球开关的第二端及遥控开关的第二端分别与选择开关的第一及第二不动端相连,所述选择开关的动端与电源的正极相连,所述电源的负极与点火器的第二端相连。
进一步的,所述火药柱包括点火剂与发烟剂。
进一步的,所述导气管与所述气体发生装置通过弯头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所述自动充气救生装置为橡胶或其他耐高温材料。
本发明结构简单,整体小巧,可制作成多种形状,如救生圈、救生棒等。可适用于救急、防范与水下作业,应用广泛。通过采用适合水下作业的水激活电池或液位浮球开关等结构,实现所述自动充气救生装置入水后全自动充气的技术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自动充气救生装置的第一较佳实施方式的原理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自动充气救生装置的第二较佳实施方式中的点火装置的电路图。
图3是本发明自动充气救生装置的第三较佳实施方式中的点火装置的电路图。
附图说明:救生装置本体1、导气管2、气体发生装置3、点火装置4、火药柱5、点火器6、点火装置外壳7、液位浮球开关8、气体发生装置外壳9、水激活电池22、电源21、选择开关25、遥控开关23、点火器24、选择开关31、遥控开关32、液位浮球开关33、点火器34、电源35。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文龙,未经王文龙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319515.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计量包装机
- 下一篇:一种电动汽车车身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