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秸秆和可降解垃圾制取沼气的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310317782.7 | 申请日: | 2013-07-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3382488A | 公开(公告)日: | 2013-11-06 |
发明(设计)人: | 朱兆华;符放中 | 申请(专利权)人: | 朱兆华 |
主分类号: | C12P5/02 | 分类号: | C12P5/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0000 江苏省南京***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秸秆 降解 垃圾 制取 沼气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案例属于生物质能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秸秆和可降解垃圾制取沼气的方法。
背景技术
沼气发酵微生物主要从发酵原料中吸取碳和氮两大营养元素,以及氢、硫、磷等其他营养元素。按发酵原料的来源可分为农村沼气发酵原料、城镇沼气发酵原料和水生植物发酵原料三类。
农村的沼气发酵原料包括人畜、家禽粪便和作物秸秆、秕壳、青杂草、树叶、农副产品加工的废水剩渣及生活污水等。某些有毒植物发酵时对产甲烷细菌无影响,一般木质化程度高的材料产气量较低不适宜做为沼气的发酵原料。城镇的沼气发酵原料来自屠宰、合脂酸、豆制品、酒精厂、豆厂、面粉厂、糖蜜酒厂等各种有机废水也可以作为发酵原料,需采用大中型沼气消化装置来处理。由于复合菌剂的出现,全秸秆作为发酵原料也成为可能。此外,垃圾填埋场也是沼气的主要来源之一。
秸秆和可降解垃圾在特定条件下产生沼气,沼气既可民用,也可为工业化、城镇化服务。传统的沼气池为砖混结构,施工期长,形状近于方体,产气量较低,保温性能差。随着技术的不断改进,混凝土结构、玻璃钢结构和改性塑料结构的沼气池相继出现,并且池体结构是分体组装式的,有椭圆形、圆柱形等形状,便于运输和安装。生物质能(秸秆和可降解垃圾制取沼气)产酸反应堆,是当代采用秸秆和可降解垃圾制取沼气最为先进的制取方式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秸秆和可降解垃圾制取沼气的方法,旨在解决传统沼气池产气量低,保温性能差的问题。
本案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秸秆和可降解垃圾制取沼气的方法:
步骤一:将秸秆和可降解垃圾混合聚堆。
步骤二:使秸秆实现生物能升温产酸,进入兼性厌氧、全厌氧环境,从而产生沼气。
步骤三:厌氧反应器中的液渣返回好氧反应堆,进行循环综合利用沼气供用户使用。
进一步,利用纤维素分解菌和好氧兼性厌氧菌在物理作用及一定条件下将秸秆和可降解垃圾混合聚堆(其中秸秆包括杂草、树叶等,可降解垃圾包括人畜类粪便和氮肥),形成产酸反应堆,其底部结构为凹凸装置。
进一步,菌种和有机肥使秸秆在特定条件下实现生物能升温产酸,然后进入兼性厌氧、全厌氧环境,从而产生沼气。沼液、沼渣、污泥、水(粘土)混合聚堆、生物能升至70度左右。将产酸反应堆底部凹凸装置中的有机酸(固、液态、糊状)移动式压榨或泵入沼气制取(兼性厌氧、厌氧区域)中的厌氧装置。
进一步,厌氧反应器中的液渣返回好氧反应堆,进行循环综合利用,周而复始,实现了零排放,沼气供用户使用。沼气制取(兼性厌氧、厌氧区域)中的厌氧装置产生的液态残余物返回产酸反应堆底部凹凸装置中。
秸秆和可降解垃圾产生沼气是一种很缓慢的过程,既要采用生物化学方法,也要采用物理化学方法。即将耗氧、厌氧和兼性厌氧各大类群微生物方法和物理化学方法有机结合起来,才能获得最佳效果。
本发明提供的生物质能(秸秆和垃圾制取沼气)产酸反应堆,是当代采用秸秆和可降解垃圾制取沼气最为先进的制取方式方法,在实际试验中已取得圆满成功,它能进行循环综合利用,周而复始,实现了零排放,沼气供用户使用。秸秆和可降解垃圾制取沼气工业化产业链已进入探索和前期准备阶段。
附图说明
图1是本案例提供的一种秸秆和可降解垃圾制取沼气的方法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如图1,一种秸秆和可降解垃圾制取沼气的方法,是当代采用秸秆和可降解垃圾制取沼气最为先进的制取方式方法。
S101:将秸秆和可降解垃圾混合聚堆。
S102:使秸秆实现生物能升温产酸,进入兼性厌氧、全厌氧环境,从而产生沼气。
S103:厌氧反应器中的液渣返回好氧反应堆,进行循环综合利用,沼气供用户使用。
在S101中,利用纤维素分解菌和好氧兼性厌氧菌在物理作用及一定条件下将秸秆和可降解垃圾混合聚堆(其中秸秆包括杂草、树叶等,可降解垃圾包括人畜类有机肥或氮肥),形成产酸反应堆,其底部结构为凹凸装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朱兆华,未经朱兆华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317782.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