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分切圆盘刀的生产工艺有效
申请号: | 201310317557.3 | 申请日: | 2013-07-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3397159A | 公开(公告)日: | 2013-11-20 |
发明(设计)人: | 金建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常熟市劲力工具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21D9/22 | 分类号: | C21D9/22;C22C38/2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5500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圆盘 生产工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分切圆盘刀的生产工艺。
背景技术
分切圆盘刀(分切刀)已经广泛应用,比如造纸、包装、印刷、新材料、金属卷材等行业的分切加工,应用中对分切圆盘刀的要求也是提高到了苛刻的程度,特别是分切圆盘刀的耐磨性和抗冲击性决定了其使用寿命。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分切圆盘刀的生产工艺,使分切圆盘刀的耐磨性和抗冲击性等综合性能显著提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设计一种分切圆盘刀的生产工艺,包括如下步骤:
1)锻造毛坯;
2)球化退火:退火温度为900℃,退火时间为4小时;
3)车加工;
4)热处理:
①二次退火:退火温度为630~670℃,保温3小时,随炉冷却到520℃,然后出炉空冷;
②淬火:将经过二次退火并空冷后的产品升温至620℃,保温25分钟进行第一次预热,均温后升至830℃,再保温35分钟进行第二次预热,最后升温到1010~1030℃,保温20~30分钟,出炉油淬;
③回火:淬火后进行回火处理,回火温度为510~530℃,保温时间3小时;
5)粗磨平面;
6)整平;
7)深冷处理:经粗磨刀口平面加工后的产品冷至室温后进行冷处理,即将滚剪刀放置在温度为-80℃的液氮深冷低温箱中进行冷处理,保温时间为1.5~2小时;
8)找基准;
9)精磨两平面;
10)磨内孔;
11)再次整平;
12)粗研两平面;
13)再次整平;
14)精研两平面;
15)高压水洗;
16)磨外圆;
17)去毛刺。
优选的,所述毛坯的组分按重量百分比计为:Mo:0.90~1.25%,Si:0.62~0.70%,C:1.15~1.40%,S:0.010~0.035%,V:0.8~1.30%,Mn:0.10~0.65%,W:4.0~4.5%,Cr:9.05~12.20%,P:0.010~0.035%,Nb:0.20~0.40%,稀土:0.40~0.70%,其余为Fe。
本发明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在于:提供一种分切圆盘刀的生产工艺,使分切圆盘刀的耐磨性和抗冲击性等综合性能显著提高。
本发明毛坯原材料具有高淬透性,且添加的稀土、W、Nb等元素可有效阻止奥氏体晶粒长大,使材质组织更加紧密,从而增加了耐磨性和强冲击韧性。
本发明采用退火、淬火、回火三道工序进行热处理,并采用深冷处理工艺,使得分切圆盘刀具备了高耐磨性和强抗冲击性的卓越性能,满足了分切圆盘刀分切不锈钢板、硅钢板等硬质板材的需求。
通过本发明工艺生产的分切圆盘刀具有双面刀口,提高了分切圆盘刀的使用率,延长了分切圆盘刀的使用寿命,由原先单片分切200吨以下金属板材提高至400多吨金属板材。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本发明具体实施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分切圆盘刀的生产工艺,包括如下步骤:
1)锻造毛坯;
2)球化退火:退火温度为900℃,退火时间为4小时;
3)车加工;
4)热处理:
①二次退火:退火温度为630~670℃,保温3小时,随炉冷却到520℃,然后出炉空冷;
②淬火:将经过二次退火并空冷后的产品升温至620℃,保温25分钟进行第一次预热,均温后升至830℃,再保温35分钟进行第二次预热,最后升温到1010~1030℃,保温20~30分钟,出炉油淬;
③回火:淬火后进行回火处理,回火温度为510~530℃,保温时间3小时;
5)粗磨平面;
6)整平;
7)深冷处理:经粗磨刀口平面加工后的产品冷至室温后进行冷处理,即将滚剪刀放置在温度为-80℃的液氮深冷低温箱中进行冷处理,保温时间为1.5~2小时;
8)找基准;
9)精磨两平面;
10)磨内孔;
11)再次整平;
12)粗研两平面;
13)再次整平;
14)精研两平面;
15)高压水洗;
16)磨外圆;
17)去毛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常熟市劲力工具有限公司,未经常熟市劲力工具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317557.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