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效安全投放灭鼠毒饵的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310317042.3 | 申请日: | 2013-07-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3355283A | 公开(公告)日: | 2013-10-23 |
发明(设计)人: | 姚丹丹;冯志勇;隋晶晶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01M25/00 | 分类号: | A01M25/00 |
代理公司: | 广州市华学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245 | 代理人: | 黄磊;张燕玲 |
地址: | 510640 ***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高效 安全 投放 灭鼠 毒饵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灭鼠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高效安全投放灭鼠毒饵的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农村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我国城镇和农区鼠害发生日趋严重,城乡人民身体健康和农业安全生产受到严重威胁,化学灭鼠仍是当前和今后相当长时期内最为经济、快速、有效的灭鼠方法。化学灭鼠多采用裸露投饵的方式,将毒饵直接投放在地面上,这种投饵方式存在一定的不足,一是毒饵易受降水和灌溉的影响,有效作用期短,毒饵利用率低;二是部分鼠药淋溶到土壤和水体中,对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三是裸露的毒饵易被畜、禽、鸟类等非靶动物误食,灭鼠安全性差。毒饵站灭鼠技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裸露投饵的不足,但毒饵站中暴露的毒饵难免被非靶动物取食到,造成生态环境的不安全因素;而且毒饵站多采用PVC管加工而成,成本高,在城镇常被当作废品拾取变卖,需要经常补充。亦有人研究提出用纸质包装片料包装毒饵进行投放(申请号:200910220288.2),但纸质材料易吸潮或受雨水浸泡烂掉,投放时易被树枝等尖锐物体戳破,实际操作性值得商催。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与不足,本发明的首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效、安全投放灭鼠毒饵的方法。该方法解决在常规化学灭鼠裸露投饵过程中,毒饵易被雨水冲刷和非靶生物误食等弊端,为生产部门提供一种高效、安全的毒饵投放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下述方案实现:
一种高效安全投放灭鼠毒饵的方法,包含以下具体步骤:
把毒饵装入塑料袋中,封装,扎上小孔后直接投放使用。
所述的塑料袋可通过塑料薄膜加工而成或直接购买得到。
所述的塑料薄膜指市面常用的塑料薄膜。
所述的塑料袋的厚度为0.02~0.04mm。
所述的塑料袋尺寸为9cm×10.5cm。
所述毒饵的用量为30~50g。
所述的毒饵为安全性高的抗凝血灭鼠剂。
优选地,所述的毒饵指由0.5wt%的溴敌隆或0.5wt%的溴鼠灵配制而成的毒饵。
所述的小孔直径为0.5~1mm。
本发明的原理:
本方法直接连袋投放毒饵,可延长毒饵的保鲜时间,防止毒饵被雨水冲刷、流失等,减少灭鼠剂对环境的污染。同时,由于老鼠有拖食和啃咬包装物的习性,毒饵袋被拖到隐蔽处或洞内取食,可以提高毒饵的利用率,并减少非靶生物与鼠药的接触机会,保证了非靶生物的安全性。由于老鼠取食主要靠嗅觉,袋中的毒饵气味透过小洞挥发出来,提高了对老鼠的引诱力,不会影响灭鼠效果。在实施灭鼠毒饵投放过程中,直接将毒饵袋投放到鼠路、鼠洞口、杂物堆等老鼠经常出没的地方。
本发明相对于现有技术具有如下的优点及有益效果:
1、本发明利用塑料袋封装毒饵,延长毒饵的保鲜时间,防止毒饵被雨水冲刷、流失等,减少灭鼠剂对环境的污染。
2、本发明利用塑料袋封装毒饵,能延长毒饵在田间的保存时间,使鼠类能少量多次取食毒饵,充分发挥抗凝血剂的慢性毒力,防治效果好,与裸投毒饵相比,灭杀效果提高了20%。
3、本发明利用塑料袋封装毒饵同时提高毒饵的利用率,减少非靶生物与鼠药的接触机会,保证非靶生物的安全性。
4、本发明在封装好的毒饵袋两边扎有小洞,袋中的毒饵气味能透过小洞挥发出来,提高了对老鼠的引诱力。
5、本发明控制封装毒饵的数量为30~50g,适应我省主要害鼠的取食习性和食量。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
实施例1:
把市面购买回来的塑料薄膜(厚度0.02mm)加工成9cm×10.5cm的塑料袋,装入50g0.5wt%的溴敌隆(购自河南商丘市大卫化工有限公司)配置而成的0.01wt%的溴敌隆毒谷,封装,两边扎上直径约为0.5mm的小孔后,直接投放使用。
实施例2:
市面购买回来的塑料袋(厚度0.04mm),大小约为9cm×10.5cm,装入30g0.5wt%的溴鼠灵(购自河南商丘市大卫化工有限公司)配置而成的0.01wt%的溴鼠灵毒谷,封装,扎上直径约为1mm的小孔后,直接投放使用。
实施例3:袋装投放毒饵对毒饵的保鲜效果
选择无鼠的田间露天环境,放置实施例1制备得到的50g毒饵包1个,并在旁边裸放等量毒饵。定期测量毒饵的重量,并观察毒饵的霉变与发芽状况。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未经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317042.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自动理片机
- 下一篇:一种落料管可更换耐磨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