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超低功耗混合型内容可寻址存储器有效
申请号: | 201310316948.3 | 申请日: | 2013-07-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3400597A | 公开(公告)日: | 2013-11-20 |
发明(设计)人: | 蔺智挺;吴秀龙;卢文娟;彭春雨;李正平;谭守标;柏娜;孟坚;陈军宁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大学 |
主分类号: | G11C15/00 | 分类号: | G11C15/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凯特来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60 | 代理人: | 郑立明;赵镇勇 |
地址: | 230601 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功耗 混合 内容 寻址 存储器 | ||
1.一种超低功耗混合型内容可寻址存储器,包括控制单元、CAM单元阵列和字匹配电路;该CAM单元阵列包括至少一个混合型CAM字结构;其特征在于,该混合型CAM字结构包括:与非型块(101)、字结构控制电路(102′)和或非型块(103);
该字结构控制电路(102′)包括:反相器(F)、第二NMOS晶体管(N2)、第三NMOS晶体管(N3)、第四NMOS晶体管(N4)、第四PMOS晶体管(P4)和字结构匹配线(ML);
与非型块(101)中的第一匹配线(ML1)通过反相器(F)与第二NMOS晶体管(N2)的栅极电连接;第二NMOS晶体管(N2)的源极与负电压输入端电连接;第二NMOS晶体管(N2)的漏极分别与第三NMOS晶体管(N3)的源极和第四NMOS晶体管(N4)的源极电连接;
第三NMOS晶体管(N3)的栅极与或非型块(103)中的第二匹配线(ML2)电连接;第三NMOS晶体管(N3)的漏极与或非型块(103)中的源极并联共用线(S)电连接;
第四NMOS晶体管(N4)的栅极与或非型块(103)中的第二匹配线(ML2)电连接;第四NMOS晶体管(N4)的漏极与第四PMOS晶体管(P4)的漏极电连接;
第四PMOS晶体管(P4)的栅极与或非型块(103)中的第二匹配线(ML2)电连接;第四PMOS晶体管(P4)的源极与正电压输入端电连接;
字结构匹配线(ML)的一端与第四NMOS晶体管(N4)的漏极电连接;字结构匹配线(ML)的另一端与该内容可寻址存储器的字匹配电路电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低功耗混合型内容可寻址存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字结构匹配线(ML)与第三PMOS晶体管(P3)的漏极电连接;
第三PMOS晶体管(P3)的源极与正电压输入端电连接;第三PMOS晶体管(P3)的栅极与该内容可寻址存储器的控制单元电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超低功耗混合型内容可寻址存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与非型块(101)包括:异或非型CAM单元阵列、第一PMOS晶体管(P1)、第一NMOS晶体管(N1)和第一匹配线(ML1);
该异或非型CAM单元阵列包括相等数量的异或非型CAM单元和串联晶体管;每个异或非型CAM单元各与一个串联晶体管的栅极电连接;这些串联晶体管之间通过漏极与源极相连的方式相互串联,最后一个串联晶体管的源极与负电压输入端电连接,第一个串联晶体管的漏极与第一NMOS晶体管(N1)的源极电连接;
第一NMOS晶体管(N1)的栅极和第一PMOS晶体管(P1)的栅极均与该内容可寻址存储器的控制单元电连接;第一NMOS晶体管(N1)的漏极与第一PMOS晶体管(P1)的漏极电连接;第一PMOS晶体管(P1)的源极与正电压输入端电连接;
第一匹配线(ML1)的一端与第一PMOS晶体管(P1)的漏极电连接,第一匹配线(ML1)的另一端与字结构控制电路(102′)中反相器(F)的输入端电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超低功耗混合型内容可寻址存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或非型块(103)包括:异或型CAM单元阵列、第二PMOS晶体管(P2)、第二匹配线(ML2)和源极并联共用线(S);
该异或型CAM单元阵列包括相等数量的异或型CAM单元和并联晶体管;每个异或型CAM单元各与一个并联晶体管的栅极电连接;每个并联晶体管的漏极均与第二匹配线(ML2)电连接,每个并联晶体管的源极均与源极并联共用线(S)电连接;
第二PMOS晶体管(P2)的栅极与该内容可寻址存储器的控制单元电连接,第二PMOS晶体管(P2)的源极与正电压输入端电连接,第二PMOS晶体管(P2)的漏极与第二匹配线(ML2)电连接;
第二匹配线(ML2)的一端与字结构控制电路(102′)中第四PMOS晶体管(P4)的栅极、第四NMOS晶体管(N4)的栅极、第三NMOS晶体管(N3)的栅极电连接;
源极并联共用线(S)的一端与字结构控制电路(102′)中第三NMOS晶体管(N3)的漏极电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大学,未经安徽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316948.3/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内容再现系统、内容提供方法、内容再现装置、内容提供装置、内容再现程序和内容提供程序
- 内容记录系统、内容记录方法、内容记录设备和内容接收设备
- 内容服务系统、内容服务器、内容终端及内容服务方法
- 内容分发系统、内容分发装置、内容再生终端及内容分发方法
- 内容发布、内容获取的方法、内容发布装置及内容传播系统
- 内容提供装置、内容提供方法、内容再现装置、内容再现方法
- 内容传输设备、内容传输方法、内容再现设备、内容再现方法、程序及内容分发系统
- 内容发送设备、内容发送方法、内容再现设备、内容再现方法、程序及内容分发系统
- 内容再现装置、内容再现方法、内容再现程序及内容提供系统
- 内容记录装置、内容编辑装置、内容再生装置、内容记录方法、内容编辑方法、以及内容再生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