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废液取样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10315219.6 | 申请日: | 2013-07-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3424282A | 公开(公告)日: | 2013-12-04 |
发明(设计)人: | 车建业;鄢枭;赵大鹏;夏桂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G01N1/14 | 分类号: | G01N1/1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2413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废液 取样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放射性废物分析和处置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废液取样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核事业的不断发展,各种核设施的日常运行维护和应急处理不断产生放射性废液,也有越来越多的老旧设施面临关闭退役。放射性废液源项调查和检测是废液处理的先决条件,贯穿核设施关闭退役的全过程,也是核设施应急事件安全快速处理的保障。源项调查过程中,对新产生的和核设施中可能存在的放射性废液进行取样分析是必不可少的一项工作。
目前,很多面临退役的核设施老旧,设施内没有取样系统或者原有的取样系统存在污染或损坏情况,取样较为困难,对于这种核设施和应对核应急时的放射性废液的取样方法一般为人为直接取样。这种方式存在以下两点不足,首先是操作不便,需要人员亲临废液储罐顶部或地坑通过设备上的人孔或从地坑口沉入取样瓶取样,容易发生意外并且每次取样需要至少两名工作人员配合进行且操作时间较长。其次是人员必须较长时间在放射性较强区域停留,不可避免地造成对人身的辐照危害或其他沾污。
发明内容
(一)发明目的
根据现有技术所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移动轻便、取样简单、可定量取样的远距离取样装置。
(二)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所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废液取样装置,该装置包括搬运及移动机构、操作面板、真空泵、采样罐和缓冲罐,其中操作面板、真空泵、采样罐和缓冲罐均固定于搬运及移动机构上;
所述缓冲罐位于采样罐的正上方,缓冲罐的底部与采样罐的顶部通过管道连接,缓冲罐的顶部设有压力表;
所述采样罐的底部设有排液口,采样罐的上部连接有取样管,取样管上还设有进液控制阀,取样管的另外一端与待取样溶液连通;
所述搬运及移动机构为一个带万向轮的移动推车,该移动推车的底板为一个方形托盘;
所述真空泵通过管道与缓冲罐的顶部连接,以对缓冲罐和采样罐进行抽负压进而使废液进入到采样罐。
优选地,在采样罐的侧面还置有窥视镜,窥视镜上带有液位刻度线。
优选地,在缓冲罐的顶部还设有去污剂口,去污剂从去污剂口经缓冲罐和管道进入采样罐中对采样罐进行清洗。
优选地,采样罐与缓冲罐的材质均为不锈钢。
优选地,取样管为软管。
(三)有益效果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废液取样装置,该装置移动轻便、集成化程度高,利用抽负压原理将废液从废液储槽或地坑等处吸入至采样罐中,取样过程简单、快捷。其还具有以下优点:
(1) 通过采样罐的窥视镜和液位刻度线可实现定量取样。
(2) 相对于老旧核设施和核应急时产生废液采取的人为直接取样而言,采用该取样装置使工作人员能够远离辐射水平较高的区域进行取样操作,减少人员所受剂量。
(3) 在采样罐上方设有缓冲罐可避免废液吸入至真空泵,减少放射性沾污。
附图说明
图1是废液取样装置结构示意图;
其中1.搬运及移动机构;2.真空泵;3.采样罐;4.缓冲罐;5.取样管;6.去污剂口;7.排液口;8.电磁阀;9.泄压阀;10.进液控制阀;
图2是采样罐示意图,其中1是窥视镜。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阐述。
一种废液取样装置,该装置包括搬运及移动机构1、操作面板、真空泵2、采样罐3和缓冲罐4,其中操作面板、真空泵2、采样罐3和缓冲罐4均固定于搬运及移动机构1上;
所述缓冲罐4和采样罐3的材质均为不锈钢,缓冲罐4位于采样罐3的正上方,缓冲罐4的底部与采样罐3的顶部通过管道连接,缓冲罐4的顶部设有压力表;在缓冲罐4的顶部还设有去污剂口6,去污剂从去污剂口6经缓冲罐和管道进入采样罐3中对采样罐3进行清洗。
所述采样罐3的底部设有排液口7,采样罐3的上部连接有取样管5,其中取样管5为软管,其上还设有进液控制阀取样管,取样管5的另外一端浸入废液储槽中;采样罐如图2所示,其侧面还置有窥视镜1,窥视镜1上带有液位刻度线。
所述搬运及移动机构为一个带万向轮的移动推车,该移动推车的底板为一个方形托盘;
所述真空泵通过管道与缓冲罐的顶部连接,以对缓冲罐和采样罐进行抽负压进而使废液从废液储槽中进入到采样罐。
利用该装置对放射性废液取样的操作方法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未经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315219.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心理学催眠装置
- 下一篇:一种侧式供氧、吸痰鼻咽通气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