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平原河网区面源污染治理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310312559.3 | 申请日: | 2013-07-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3449607A | 公开(公告)日: | 2013-12-18 |
发明(设计)人: | 吴金水;李裕元;肖润林;刘锋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02F3/32 | 分类号: | C02F3/32 |
代理公司: | 武汉宇晨专利事务所 42001 | 代理人: | 王敏锋 |
地址: | 410125 湖南***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平原 河网 区面源 污染 治理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农业环境领域,更具体涉及一种养殖来源的平原河网区污染物的治理方法,尤其适用于中国长江以南亚热带平原河网区水污染的治理,降低水体的化学需氧量(COD)和氮磷含量95%以上。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规模化养殖业的高速发展,养殖废弃物排放引起的江河湖泊的水体富营养化问题日渐突出,养殖业已经成为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物氮磷的重要来源。根据2010年全国污染源普查的结果,我国每年农业来源的主要水污染物排放量分别为:化学需氧量(COD)1324.09万吨、总氮270.46吨,总磷28.47万吨,其中畜禽养殖业是COD(95.8%)和总磷(56.3%)排放的主要来源,而种植业是总氮排放的主要来源(59.1%)。对水体富营养化的治理我国目前采取的措施主要以工程措施为主,如清除湖泊淤泥,开展生活污水处理等、土壤处理(通过土壤过滤、吸附、沉淀、离子交换、微生物转化和植物吸收等作用来净化污水)等。国内几个大型湖泊及其周边区域的地方政府尽管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采用工程措施治理富营养化,但是经过1-2年以后又会恢复原状,总体上治理效果欠佳,究其原因主要是污染物的源头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在亚热带平原河网地区,由于地形平缓、水流缓慢,种植业和养殖业导致的水体富营养化问题十分突出,但是水体污染的治理问题一直是当地水环境治理的难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在于提供了一种利用稻草和水生植物绿狐尾藻(Myriophyllum elatinoides)处理种植业和养殖业来源的平原河网区(河浜)水体污染的治理方法,该污水处理方法因地制宜构建多级格栅、深度150-250cm的河浜源头湿地系统,通过添加稻草和栽植浮水植物绿狐尾藻建立稻草基质消纳区和绿狐尾藻湿地植物消纳区,以同时降解和消纳平原河网水体中的COD和氮磷,河浜末端出水中COD、氮和磷的含量比浜头进水中含量(COD3000-5000mg/L,氨氮500-800mgN/L,总磷40-80mgP/L)降低95%以上,水质达到国家农田灌溉水水质标准(COD≤150-200mg/L,GB5084-2005),能显著改善当地的水体环境。该方法利用当地种植业的废弃物资源(稻草)和水生植物绿狐尾藻对环境的修复功能,操作方便、运行成本低,适宜在中国长江以南平原河网区应用。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措施:
一种平原河网区面源污染治理的方法,其步骤是:
A、确定河浜污染治理区:在亚热带平原河网区选择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污染物来源的河浜区域,且符合以下基本条件:为河浜的源头部位,河道长度≤500m,宽度≤25m,水流平缓(流速≤0.2m/s),水深150-250cm。
B、构建多级栅栏:在河浜污染治理区内设置稻草基质消纳区和绿狐尾藻水生植物消纳区,以降解污水COD和吸纳水体内的氮磷,在不同区域之间设置栅栏以保持稻草基质和水生植物具有相对稳定的水文环境,并防止稻草和绿狐尾藻被洪水冲走。栅栏在河浜内的空间布局、规格及数量均根据河浜水体以及污染物输入点的具体情况确定,主要包括:
1)栅栏的空间布局:在河道内每一个污染物输入点(一般为主河道的源头或者河岔向主河道的入口处)设置一道栅栏,栅栏以上为稻草基质消纳区;在主河道上每间隔50-60m设置一道栅栏,栅栏之间为绿狐尾藻水生植物消纳区,河道下游治理区末端为出水口(见图1:河浜湿地生态治理措施空间布局)。
2)栅栏的设计:在河浜内设置栅栏,栅栏的规格形状如图2(河浜湿地栅栏设计断面图)所示。一般河道可先设置4-6根木桩,打入河底30-40cm加以固定,然后在木桩上、下各固定一根横梁(以楠竹为佳,重量轻且耐用),上下横梁之间扎上木条或竹片,栅栏空隙宽度20-25cm。栅栏高度与河岸齐平,下端比河流最低水位低20-25cm。河道左右两岸的栅栏要从中间断开,预留一个通道(宽度200-250cm),以便于小船在河道中行驶以对湿地进行管理。
3)栅栏的材质:栅栏各部分的材质可以是木、竹或者混凝土。
所述的多级栅栏为10-15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312559.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