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油菜跳甲化学防治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310310744.9 | 申请日: | 2013-07-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3548445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2-05 |
发明(设计)人: | 来有鹏;张登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青海省农林科学院 |
主分类号: | A01C1/06 | 分类号: | A01C1/06;A01N51/00;A01P7/0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810016 青海省西宁*** | 国省代码: | 青海;6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油菜 化学防治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农业病虫害防治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油菜跳甲化学防治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青海省春油菜的种植面积逐渐增加,截止2010年种植面积达300万亩左右,现在已成为青海省的主要经济作物之一。在环境及人为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春油菜田中老害虫为害加重,如跳甲、茎象甲、露尾甲和小菜蛾。其中油菜苗期害虫,跳甲直接影响油菜出苗及油菜产量。跳甲属鞘翅目,叶甲科,以黄曲条跳甲(Phyllotreta striolata(Fabricius))和黄宽条跳甲(Phyllotreta hμmilis Weise)数量较多,成虫为害叶片,造成细密的小孔,使叶片枯萎,并可取食嫩荚,影响结实和油菜产量。过去生产上长期、高剂量使用甲拌磷等有机磷农药拌种后播种防治油菜跳甲。但是,甲拌磷现已被全面禁止用于油菜,所以生产上亟待发明生产一种有效的替代农药。
用甲拌磷等其他常规药剂防治方法存在很多缺点:
1、油菜跳甲已产生抗药性;
2、容易造成农田生态环境破坏和人畜中毒等次生毒害。
3、防治效果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油菜跳甲化学防治方法,旨在解决现有防治方法存在的使油菜跳甲产生抗药性、容易造成农田生态环境破坏和人畜中毒等次生毒害的问题。
本发明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油菜跳甲化学防治方法,该油菜跳甲化学防治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农药的配制;
步骤二,种子进行包衣拌种处理;
步骤三,试验田的选择及包衣种子的播种;
步骤四,防治效果的调查及数理统计。
进一步,在步骤一中,农药原药为氟虫腈·吡虫啉。
进一步,在步骤一中,农药助剂A的成分为:二异辛酯磺酸钠4毫克,聚氧乙烯醚4毫克,Span 80 1毫克,木质素磺酸钠1毫克,纤维素钠1毫克,警戒色玫瑰红5毫升。
进一步,在步骤一中,农药助剂B的成分为:二异辛酯磺酸钠8毫克,Span 80 2毫克,纤维素钠4毫克,警戒色玫瑰红5毫升。
进一步,在步骤二中,种子包衣拌种处理的方法为:每亩油菜种子,用35毫升农药和15毫升2种不同助剂,于油菜播前2天包衣拌种处理,各处理重复3次,每处理种植面积为1亩,油菜包衣后撒播。
进一步,在步骤四中,试验田结果于整个油菜田出苗(两片真叶)超80%时调查并计算。
进一步,该油菜跳甲化学防治方法筛选出了有效防治油菜跳甲的化学药剂即氟虫腈·吡虫啉在助剂B的作用下对防治油菜跳甲有明显的生产应用价值。
本发明提供的油菜跳甲化学防治方法,通过采用大田试验的方式筛选出了有效防治油菜跳甲的化学药剂,实验证明不同地区氟虫腈·吡虫啉助剂B对跳甲的防治效果明显高于其他药剂。本发明从试验结果可知,用农药助剂B可能对农药杀虫活性有明显的提高作用,氟虫腈·吡虫啉在助剂B的作用下有明显的生产应用价值。此外,本发明可以解决跳甲的抗药性、降低农田生态环境破坏、解决人畜中毒等次生毒害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油菜跳甲化学防治方法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图1示出了本发明提供的油菜跳甲化学防治方法流程。为了便于说明,仅仅示出了与本发明相关的部分。
本发明的油菜跳甲化学防治方法,该油菜跳甲化学防治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农药的配制;
步骤二,种子进行包衣拌种处理;
步骤三,试验田的选择及包衣种子的播种;
步骤四,防治效果的调查及数理统计。
作为本发明实施例的一优化方案,在步骤一中,农药原药为氟虫腈·吡虫啉。
作为本发明实施例的一优化方案,在步骤一中,农药助剂A的成分为:二异辛酯磺酸钠4毫克,聚氧乙烯醚4毫克,Span 80 1毫克,木质素磺酸钠1毫克,纤维素钠1毫克,警戒色玫瑰红5毫升。
作为本发明实施例的一优化方案,在步骤一中,农药助剂B的成分为:二异辛酯磺酸钠8毫克,Span 80 2毫克,纤维素钠4毫克,警戒色玫瑰红5毫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青海省农林科学院,未经青海省农林科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310744.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